楞严经入门网

劝谏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2-11-25 10:32:59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劝谏的智慧

  为人领导者,公司一有错,不要先责怪很多的员工,要先回过头来反省自己,这样才能得人心。当臣子的应该用什么态度?忠,臣子这个态度就很重要。要忠,忠就是要把本分做好,而且要懂得劝谏领导人。所以这“劝”是大学问。诸位朋友,谁要劝?谁需要劝?其实不只是领导人要劝,五伦关系都要劝,父子要相劝,君臣要相劝,夫妇要,相夫教子;兄弟要规劝,朋友要规劝。

  劝人怎么劝?你觉得现在劝人成功率高不高?不高!劝都劝不听,这个人没有善根,他没福气,都没有想到自己劝不对,因为操之过急。劝很重要。我有一个朋友,听完课知道说,吃太多肉对身体不好,所以她回去马上就跟他先生说:“从今天开始,我不煮肉给你吃,我是为你好,你要可以接受,听到没?”结果怎么样?一个礼拜以后她很生气,来到我们办公室说:“我老公真不受教,我都为他好”,为他好都很好听,其实强加于人,自己觉得好,就马上“你要给我吞下去!”都没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事情。所以我们没站在对方角度看,就很难把他劝动,往往好心都做坏事。你劝他来学圣贤,把他推得太紧,反而让他不要,这个东西不好。

  所以这位朋友来了,她抱怨了一会儿,抱怨完,我说:你一定很口渴。倒一杯水给她喝,喝完,我跟她说:你先生假如有外遇,你要负责任。她吓一跳。“你先生假如得高血压,得心脏病,你要负责任;你先生假如跟儿子愈来愈不亲,你也要负责任。”她觉得好像很委屈,怎么会这样?我接着问她:你不煮肉给你先生吃,请问他吃不吃?她说:吃!我说:到哪里去吃?她说:到外面去吃。我说:对!外面很多野花野草,不小心摘了一棵怎么办?所以你要负责任。再来,外面都那么油,吃起来都很不健康,所以你先生吃了三年以后得高血压,你要负责。再来,人家是鼓励爸爸回家吃晚饭,你却把爸爸赶出去,那你儿子没有得到父亲的关爱,那也是你害的”。

  所以人在做一件事不够冷静,不够理智,当初她要让她先生不吃肉,动机是什么?健康,对!这是对还是不对?对的,好事!做到中途,忘记这个目标,只要逞一时之气,都忘记当初了。有没有达到当初的目标?没有,愈弄愈糟。所以老祖宗说要“道法自然”,那很有学问。

  我接着跟她说:你要让一个人改变,你就要让他自然而然,你要按兵不动,让他不知道你已经在把事情办起来。比方说,这个礼拜你煮三样肉,过两个礼拜就变成两样,再过两个礼拜变一样。但是有一个条件,你那个素菜要愈煮愈好,要不然他吃得很痛苦,你要慢慢愈来愈好。“这个素菜也不难吃”,慢慢一步一步来,欲速则不达。再来,你有空就把他带来,我们中心上完课,中午大家一起吃。大家都吃素,旁边的这些老师会说:陈先生,你看吃素不错!她先生都说:对、对、对。用团体的力量影响,让他觉得说吃素的人也不错。吃素的人,蔡老师额头还亮一点,也不会气色很难看,增加他的信心。

  所以很多事你要做好,一定要让对方可以接受,而不是你想怎么做,而是他怎么样才能接受。当你有这样的态度,你的心就会愈来愈柔软,愈来愈慈悲。所以修行就在与人相处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所以你要劝上司也要有智慧。你不要去上班一个礼拜,马上就说:“老板,我列出十大罪状,你看看这就是你的缺点”,他会说:“很不好意思,你明天不用来了”。交浅不言深,而且在劝的时候“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你不要在别人面前说他的不是,那他面子顾不住。所以怎么劝人?你只要把《弟子规》学好就会劝。《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说:“亲有过,谏使更”,用什么态度?“怡吾色,柔吾声”,这个就是态度。什么时机?态度就是怡吾色,柔吾声,人都不喜欢口气不好,谁都不能接受。

  “谏不入”,第一次劝没效怎么办?“悦复谏”,还是要劝,为什么?他接不接受是他的事,我要规劝是我为人子,我为人臣,甚至于为人夫、为人妇的本分。这我应该要做的,不是他喜欢接受,我才要做。该做的事,不管对方有什么反应,我们都要坚持做到底,那是做人的道理。你假如他不接受,你就跟他翻脸,那你又高他多少?那你不就跟他一般水平,都意气用事?所以假如劝一次他就听了,那假如你先生你劝他一次,他就听,那你一定要把你先生介绍给我,我怀疑他是颜渊转世,“不二过”!现在有这样德行的人,真的找不到,所以你要介绍给我,因为我们推展文化很不容易,要有人才出来。所以要“悦复谏”,复就是重复,“悦”是看他心情较好的时候,时机来了再劝告。你不要他气的要死,你劝他,那当然没效。所以悦复谏看对时机,要用对态度,用对方法。

\

  “号泣随,挞无怨”,所以劝人最后要有耐性。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有一些人要劝两个月才劝得动,有些人要劝三年才劝得动,有些人要劝三十年,有些人要下辈子,你都要不厌其烦。这个叫“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所以君臣关系,臣子很重要。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