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小小的筷子,是许多有趣的传统文化的缩影

发布时间:2025-01-04 05:38:29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小小的筷子,是许多有趣的传统文化的缩影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可是细细想来,能继承到现在的并不多,筷子就是其中之一。

筷子在古代有箸,筯,櫡,梜等别称。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期已流行称其为“箸”,明代有称“筷”。《菽园杂记》中记载,吴中捕鱼行船的人忌讳称其为“箸”,因为“箸”与“住”同音,也与“蛀”同音,他们并不想水中的行船停住,更怕船“蛀”了。于是,便取了住的反义,快的谐音,于是有了“筷”字。

筷子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韩非子》中有记载“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的故事。到了公元607年隋朝时期,有日本派来的遣隋使进入中国学习文化,于是仍用手进食的他们就学习使用了筷子。另外,朝鲜,韩国,越南等古代中国的属国也在宋代开始学习使用了筷子。筷子文化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虽然小,但是包含了许多中的哲学与礼仪。

筷子长七寸六分,就意味着人的七情六欲。筷子是长短粗细都一样的两根,使用的时候一前一后,一高一低,这就意味着中华文化里的阴阳两仪,自相平衡的道理。古代的筷子一头粗,一头尖,粗的那头是方的,尖的那头是圆的,这就意味着古代理学观中的天圆地方。用意味着天的那头,也就是尖的那头夹食物入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民以食为天。当使用筷子时,一根手指头从筷子底下承住筷子,另一根手指头压住筷子并且使筷子能够动起来夹食物,于是那根使筷子动的手指头就叫食指。夹着食物时,两根筷子结合手形,便形如大口咬食,于是,两根筷子结合的地方就叫虎口。筷子夹住食物时,手心自然向上,告诉人们做人有清白。筷子寓意这么多,所以古代人朋友结婚,有送筷子之礼仪,一方面是筷子代表阴阳结合,永不分离,另一方面,也有“快快生子”之意。

结婚礼品

实际上最初中国古代人的餐具并不只是筷子,手箸叉刀都有,《礼记·曲礼》里面就有这样的记载:“共饭不饱,共饭不泽手”。它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有几个人,大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每个人就都不要吃得太饱;如果是在一个大锅里面抓饭的时候,每个人的手都要很干净,不能有汗泽。由此可见,古人其实也是经历了一段手抓饭的历史。而箸,也就是筷子,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还是因为当初贵族之间流行的礼仪。中国古代是讲究礼仪的,于是他们认为,在宴请宾客共同用餐时,出现刀叉等工具不能体现和平之意,用手又不文雅,所以,筷子就在贵族之间流行起来了,到了后来便流行到了民间。所以到了唐代,才有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除此以外,筷子能流传千古,主要还是它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功能性。筷子能在许多种形态的食材中去使用,对于丁,块,丸,条,稀等多样的事物,有了筷子,可以夹,挑,扒,拌,搅等,自然这些都不在话下。这对比西方餐厅准备的一整套餐具来讲,可谓是极其方便了。

复杂的西餐具

既然筷子是许多礼仪的重要体现,自然少不了一些使用筷子时候的禁忌。

首先用筷子的时候,不能拿着筷子指人。那意味着对人的谩骂,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不能将筷子直插到米饭或者馒头上,那是祭祀或者上香的意思。在吃饭的时候是不吉利的。不能用筷子敲碗,那是乞讨者的行为。另外,还不能用筷子戳食物,不能咬筷子,不能用力摔筷子等。虽然现代人们不会在意这么多讲究,但这些确确实实是在中国传承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世界上最早的筷子是安阳殷墟1005号墓出土的三双铜箸头。而且这些就是为进餐准备的餐具。因此,学界认为筷子当做餐具最早使用是在商代。而民间有故事,说的是筷子是由妲己最先使用的。故事是说商纣王有段时间心烦意躁,对食物也大有不满,热点,凉点,咸点,淡点都会大发雷霆,责罚做饭的厨子。有次妲己要陪纣王进餐,看着纣王就要过来,她发现菜汤是很烫的,于是灵机一动,就取下头上的两根金发簪把汤搅凉了,后来纣王才顺利地吃完这顿饭,心情也好很多。后来大臣们开始效仿,接着又传到了民间。百姓们用不起金发簪,就用竹子代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箸。

另外还有就是人尽皆知的故事了,一根两个筷子容易折断,可是一把筷子却不容易断,就是告诉人们团结就是力量。

其实,无论今天人们是否还愿意继承筷子中那么多文化,都不会影响它是中华文明文化的缩影这个事实。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今天,筷子文化早已经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而伴随着筷子的,就是那中华文化中智慧、知性、和谐的一部分。

外国人使用筷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