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这里先举出的是声闻不知佛智。诸佛弟子众,佛佛都有声闻弟子曾供养诸佛,这些声闻弟子都曾亲近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这是指的四果,四果的见思烦恼已经断尽,漏已尽。住是最后身,这里的最后身是指的分段生死的最后身。证了四果阿罗汉,见思烦恼已经断尽了,这一世的身体死亡之后再也不来三界受生了,我们说跳出三界外,不在轮回中,不在三界了,所以称为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诸佛的这些声闻弟子曾亲近善友,就是指的诸佛,他们亲近诸佛,见思烦恼断尽,证阿罗汉。但是由于他们固守偏空,还执著空,不能回小向大,以他们的智慧,对于佛智其力不堪,也就是说不能知佛智。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这是世尊用的一个比喻,这里别举皆如舍利弗者不知。我们知道,舍利弗在佛声闻弟子中他的智慧是第一的,意思是说,假如遍满世间的阿罗汉们,各各的智慧都像舍利弗一样,都像舍利弗这么高的智慧,并且他们尽其心思,共同去度量佛的智慧也是不能知的。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这是别举皆如舍利弗及诸大弟子者不知。上面是假使,这里是正使,决定语;上面是满世间,这里是满十方,量更大了;上面是皆如舍利弗,这里推而广之,意思是,不仅有舍利弗的智慧,而且这一个阿罗汉身上不仅有舍利弗的智慧,还有其余诸大弟子的一切的特长,就像有舍利弗的智慧、有目犍连尊者的神通、还有迦叶尊者的头陀、罗睺罗的密行、阿难的多闻、须菩提的解空等等,这么一个集所有特长于一身的声闻弟子,遍满十方刹之多,这么样多的弟子,有这些集中所有阿罗汉们特长的这么多的弟子,遍满十方刹之多,他们共同尽其心思忖度测量佛智,也是不能知的。这以上是说的声闻不知,下面说到辟支佛不知。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辟支佛是顺逆观十二因缘而觉悟,所以又称为利智,这遍满十方界的辟支佛,像竹林一样密,这与上面满十方界的声闻比起来,数量更加的多。这么多的辟支佛,用亿无量劫的时间,不是无量劫了,是亿无量劫的时间,在一起一心思量佛智,连少分也不能知。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这里说到的是新发意菩萨不知。我们依据窥基大师的注解,新发意菩萨是指七地以前的菩萨。这一段偈颂,讲了新发意菩萨的六种德:第一是亲近供养无数佛,第二他们了达诸义趣,第三能善说法、自利利他,第四是数目多,我们看,前面辟支佛是如竹林,这里新发意菩萨如稻麻竹苇,这个数量又更多了。第五是一心以妙智,第六是时间长,于恒河沙劫。新发意的菩萨,我们看,这里说了,福报、智慧、数目、时间等都超过了二乘人,但是这么多新发意菩萨,用恒河沙劫一起思量佛智,也是不能知的。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这里说到了菩萨不知。不退菩萨,就是指的八地以上的菩萨,八地称为不动地,菩萨到了第八地,智慧功德都任运增进,烦恼也不再起现行,不为烦恼所动,也不为功用所动,所以叫做不动地。八地菩萨,能于无相无功用行中起如幻三昧,于三界中普现一切身,普说一切法。就像观音菩萨那样,应以何身得度,而现其身为众生说法,这都是八地以上的深行菩萨的境界。这样不退地大菩萨,其数就像恒河沙之多,又比刚才新发意菩萨的数量又多了,刚才是稻麻竹苇,现在是恒河沙之多。这么多的大菩萨,一心思求佛智,也不能知。
可能有人会觉得,声闻、辟支佛、新发意菩萨,这些不知还可以理解,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还不能知佛智,就不可思议了,不好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后面的学习中,大家就会体会的到了。比如在《提婆达多品》中,智积菩萨就不信龙女成佛,我们要知道,智积菩萨可是和文殊菩萨是同尊的大菩萨,我们看智积菩萨都不信。还有在后面的《如来寿量品》中,弥勒菩萨不信从地涌出菩萨是世尊教化的弟子。这以上是声闻、辟支佛以及菩萨不知佛智。
摘自 宏圆法师《妙法莲华经》讲义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