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佛说:做好这六点,福报自然来!

发布时间:2024-02-18 05:36:49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佛说:做好这六点,福报自然来!

福报,它来自于修行的功德力,必须具备优良的前因,才会结下诱人的福果。其如经典所载“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具足八瑕十满的珍宝人身是最大福报。”在当下,有很多人都希望能够修福,能够过得好一些,能够让生活自在一些、富足一些。因此往往会去行诸善事,譬如布施、斋僧、施食,做慈善等等。虽其常行布施,做义工等等,但久而久之却发现,自己并没有获得“福报”。恰恰相反,福报反而越修越少?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没有注意,没有做好。

一、话多,不能做到“适可而止”。

在佛教之中,“止语”是一门学问,其不单单告诫我们“祸从口出”,还告诉我们想要不漏福,这个“口”是必守的一到关卡。

想必大家在生活之中,都碰到过一些“话痨”。一但话匣子打开,就不能停,能够从天说到地,从地说到天,满嘴跑火车,人是人非,自我感叹,从古至今可谓说了一个遍。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智者”,其却不能自知,愚昧无知。俗话讲“流言止于智者”,真正的智者绝不会多说一个“与事无关”的字,其皆是“惜字如金”,为什么?因为他们明白适可而止,明白从口中会流失多少“福”。

二、喜欢“求福”。

在佛教之中,有这么一句话“有求就求不得!”在当下大家虽然喜欢修福,经常放生、斋僧、布施、印经等等。其却是在以“交易”的方式进行,以布施了多少,供养了多少“求”诸佛菩萨给予多少。

诸佛菩萨是有求必应,但并非善愿,诸佛菩萨是不会给予满足的,自己就算求再多,亦不会有如愿,恰恰相反反而会折损福报。

三、不能接纳他人,容纳他人。

在生活之中,需要能容纳他人,接纳他人。其不管是你的亲朋好友,还是父母长辈,或是诸佛菩萨,其皆需要容纳于心,放置于心中。在当下,有一部分学佛之人,自以常去寺院做义工,或居于寺院,离出家师父近,心中就容纳不下他人,自以“师父”是自己的,别人亲近不得!

心胸狭窄,没有容纳他人的胸怀。其想要有福,想要福报增加,就如心胸一样,亦是需要打开,你有多大的心胸,其就能容纳多大的福报。你心胸窄,不能容纳他人,那么福报亦不能容纳进去,能容纳进去,亦是只有一点点。

四、过于浪费,不知珍惜。

在当下,我们能够看到诸多关于“浪费”的事情。但却不知,浪费其实并非不是浪费眼中的食品、物品、金钱,而是浪费自己的福报。

在生活之中, 我们从小就被父母教导“不能浪费食物”,其不仅仅是由于父母年轻在之时,家庭困难,更加是让我们懂得“珍惜”。懂得珍惜福报,才能懂得“培养福报”。

五、不能深入,不能深信。

在佛教之中有这么一首偈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其就是告诉我们“佛在心中,心中有佛,佛自在。”

学佛,亦是需要以深信出发,做到心中有佛,你如果心中无佛?你能深入经藏,放下种种杂念,一心一意的去诵经、念佛吗?所谓学佛不难,深信才难,知因果不难,深信因果才难。

六、喜欢猜忌,不知感恩!

在当下,损坏我们福报最严重的是什么,是自己,是自己那颗猜忌的心。例如与他人聊天,总喜欢猜想他人会回答你什么,总喜欢猜想你在他人心中是什么样,他人心中在想什么?我该如何应答等等问题。

有猜忌,就很难去感恩他人,为何?因为你猜他是所想,而他却并非如你所想

。其如我们吃饭之时,吃到不合胃口的食物,会生气,会因为饭菜不合胃口选择埋怨他人,以你之心,去猜忌他人所想,却不知感恩他人,感恩种菜之人的辛苦,买菜之人的辛劳,做饭之人的用心。

在佛门之中讲“他心非我心”,你心中想什么,只有自己知道,他人心中想什么也只有他人知道,所以做好自己,摒弃猜忌,如此最好。

虽然我们一边在积极修福,但如果不能注意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其也是在不停地折损自己的福分。修福、培福,其皆离不开当下,离不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生活之中其不管是学佛,还是不学佛如能做到,说话适可而止,接纳他人,容纳他人,珍惜当下,深信因果,深信佛法、摒弃猜忌,感恩他人,如此福报将会与你“不离不弃”!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