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广大佛教徒信仰和尊崇。
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义,对净化人间,解除人们的烦恼和痛苦,产生了无比威力。正如圆瑛大师所开示的“欲无烦恼须学佛,知有因缘不羡人。”
我们既是一个佛教信徒,首先对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简要历史和他所说的教法,就应该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从信仰佛教,进而理解佛教的道理,然后依教奉行。由修得证,最后达到了生脱死得道成佛的目的。这就是以发菩提心为因,成菩提道为果的一件大事因缘。现将释迦牟尼佛的历史介绍如下:
我们首先要知道,释迦牟尼是一位怎样的人和如何成佛的。因为十方世界有很多很多的佛,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就叫做释迦牟尼佛。但是有了这个名字,那一定就有他的道理。为什么这尊佛叫做释迦牟尼呢?
“释迦”汉译能仁,能以仁爱的心来悯念众生,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心。因为佛能够给众生以安乐,能够拔众生的痛苦,以大慈大悲心去救度众生,这就是佛所具足的悲德。“牟尼”汉译为寂默,是指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以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回光返照,断除烦恼,智慧圆满,这就是佛所具足的智德。佛具足能仁寂默,自利利他的智德与悲德,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做释迦牟尼佛。
可是释迦牟尼佛,他智悲二德,福慧庄严的名字,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据说在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一位古佛,名叫释迦牟尼佛。他有大神通妙力,能够观机施教,化度众生。有一天这位古释迦牟尼佛,观察到有一位大光明陶师,名叫广炽。他的善根已经成熟了,应该得度。于是佛就带了阿难、迦叶二个弟子,到大光明陶窑里去教化他。这位陶师一见到佛和二位弟子来到他的瓦窑,万分激动。心想,窑里到处都是烂泥和灰尘,非常脏,这样伟大庄严的释迦牟尼佛的到来,怎么办呢?当下急中生智,赶快拿了许多稻草,把烂泥盖了起来,铺了三个座位。佛在中间,二个弟子在两边坐了下来。大光明陶师就恭恭敬敬地对佛顶礼。在礼拜的时候,他心里想,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具足悲智二种功德、福慧庄严,实在太好了。就发愿说:愿我将来成佛时候,我的名号,也叫做释迦牟尼佛,同样也有阿难与迦叶二位弟子。后来经过多生多世,勤修苦练,依愿行持。到了这一生,坐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就叫释迦牟尼佛。
另一说法,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字,是过去燃灯古佛与他授记的。据《金刚经》说:“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传说在过去无量劫中,有一天,善慧童子在路上走,正巧遇到燃灯古佛也在路上走着。善慧童子发现地面有一滩污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这污水一定会弄脏了佛的双脚。就顿发大心,亲身扑在地上,把自己的宝贵头发,铺在污水上面,等着燃灯佛从他头发上走过去。当时燃灯佛,看到善慧童子这种布发掩泥的情景,就授记说:“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上面所讲二个故事,深刻说明了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随心所感,随愿所成,有感必应。所以《法华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只要我们能够真心实意、恳切志诚。发菩提心,精进修行,没有不成功的。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里,首先就讲到“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无益”。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得名因缘和得道成佛,都是从因地之中发广大心,立坚固愿而精进修行成功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上无论何人,对于万事万物,各行各业,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立名、立德、立功,立业没有不由最初一念发广大心,立坚固愿而努力争取,达到圆满的目的。佛法世法,在这个问题上,事虽不同,理无二致。
释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净饭王太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汉译为一切义成。因为他是释迦族里的一个大圣人,所以称为释迦牟尼。悉达多太子降生的时候,正是公元前六世纪中期,根据印度古代风俗,女人生小孩一定要回娘家去生产,在摩耶夫人回娘家时,路过岚毗尼花园,看到花园里有一棵美丽而十分鲜艳的无忧大树,她将右手攀着这棵大树的树枝。正在这个时候,悉达多太子就从母亲的右胁降生了下来。岚毗尼花园的遗址,现在由尼泊尔政府作为古迹保护为佛教圣地,以利人民群众参观瞻仰。
在太子降生的时候,有很多吉祥的瑞相,根据《金刚仙记》里面说,有三种奇异瑞相,一是运用神通妙力,能够凌空而行。二是自然出现七宝莲华承接佛足,三是行走之时足底离地四指之高,使佛的足底千辐轮相,印映地上分分明明。东西南北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看:这二句话的气魄是多么伟大!真是惊天动地的大狮子吼。因为狮子是百兽中王,狮子一吼,百兽自然脑裂、身上的毛都竖立起来。同时还有九龙吐出香水,象细雨一样的从空降下。地上又自然涌出了二个水池:一个热水,一个冷水,供太子沐浴洗澡。至今佛教寺庙,为了纪念佛的诞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都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浴佛节,这是中国佛教传统的最大节日。
悉达多太子降生的时候,我们这个世界顿时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我们中国,也看到五色祥光,入贯太微星。当时周昭王看到五色祥光,感到奇异,就问各位大臣。有一位太史公,名叫苏由,他启奏说:“西方有大圣人出世。”大王又问,这位圣人他的威德是怎样的呢?苏由说:“这位大圣人,他不要想方设法治天下而天下人民自然而然地会顺从和尊敬他;他不要开口讲话,而天下人民自然会信仰和归向他;他不要去说法教化,而天下人民自然会去修道行善。”真是巍巍乎,民无能名焉。这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的福德智慧不可思议,就像那巍巍高山一样的伟大,是无法来形容的。周昭王又问,佛既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圣人,可是他的教法什么时候传来中国呢?苏由太史说:“却后千年,圣教流传中国。”由是周昭王就下令把这一史实刻在一块大石碑上,树立在南门外天祠的前面,留给后代人民,对佛教的传入,知所由来。
悉达多太子在岚毗尼花园降生以后,迦毗罗国人人笑逐颜开,奔走相告,当时有一个大臣,骑着骏马飞快的跑回宫去报喜,净饭王知道摩耶夫人生了太子,心中万分欢喜。就请了许多仙人,为悉达多太子看相。各位仙人都异口同声说:太子他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果是在家,一定会做转轮圣王;如果出家,一定是要成佛。大王说:“众位仙人,太子究竟是出家成佛;还是在家做转轮圣王?”仙人说:“我们大家智慧有限,无法决定,但是有位全国闻名的阿私陀仙是一位长寿仙人,智慧超胜,只有他才能知道。”大王说:“阿私陀仙人,他住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请到他?”仙人说:“这位大仙人,没有固定居住的地方,只要大王烧三支香,对天诚恳启请,他就会到来。”净饭王马上焚香启请。正当香烟缭绕之时,阿私陀仙人忽然来到大王面前。摩耶夫人,将太子抱出来请仙人看相,阿私陀仙双手捧着太子,从头到脚,仔仔细细看了又看,最后他把太子高高举在自己的头上,立即哇哇地哭了起来,而且哭得非常伤心。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特别是净饭王更觉得奇怪,就问仙人:“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呀?难道太子的相有什么问题。”仙人说:“不,太子的相实在太好了,真是福慧具足,相好庄严。他是具有三十二相,第一是肉髻顶相,乃至第三十二足下千辐轮相。因为世界上只有二个人,有三十二相。一个是佛,一个是转轮圣王,但是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与佛的三十二相,是不能比的。现在悉达多太子的三十二相,是相相分明,部位端正,将来一定是出家成佛的。我年纪已经是一百二十岁了,等到太子成佛,说法度众生的时候,我是已经死了,不能亲见佛的金身,不能够亲闻佛的妙法,心里十分难过,自己业障深重,所以我深感悲伤。”
净饭王一心一意,希望太子将来继承王位,传宗接代,决不愿他出家成佛。想尽办法,把世界上最最好的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来诱惑太子的清净身心,不令他有丝毫的不愉快。但是太子多生以来,勤修苦练,夙根深厚,智慧如海,面对这一切,当然是一尘不染,六根清净。
当太子诞生以后,经过了七天,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因为生了一位大福大德的释迦牟尼佛,福德智慧是大大的增长,依因感果,就生到忉利天,就是我们欲界第二层天,在须弥山顶上,又名叫地居天。东南西北各八天,中间一天,是帝释天主,名叫释提桓因,汉译为能为主,意即能为三十三天的天主。摩耶夫人生天之后,太子就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汉译大爱道)抚养长大。后来她也跟佛出家成道,是佛教四众弟子之中的第一个比丘尼,人们为了纪念她,将比丘尼住的地方称为爱道堂。
悉达多太子在八岁的时候,净饭王聘请了全国最杰出的文人和武士,来教导他,但是太子不但是文章盖世,而且是武艺超群。有一天,太子就请问老师说:“世界上的仙书和梵书一共有九十四种,现在你教我哪一种呢?”这位老师被太子问得哑口无言,心里生大惭愧。后来净饭王又为太子请了一位武艺高超的大力士,名叫羼提提婆,这位老师他想教太子所谓九十二种兵法,而太子对这些兵法都非常熟悉,使羼提老师,生大惭愧,当下就反拜太子为师了。有一次太子和很多释迦种族的人比武,拿了宫中遗留下来最好的弓,一箭就射穿了七个金鼓。有一次又与他的堂弟,提婆达多和难陀二人比武,太子用左手提起一只大象,右手托住大象,把它掷于城门之外,大象堕落的地方,居然陷成一个大坑。所以古印度有象坑的遗迹。
悉达多太子在十七岁的时候,净饭王就为他选择了一个德貌双全的女子,名叫耶输陀罗的与他结婚,但是太子多生多世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所以他虽然身处尘劳之中,心常清净无染,真是和莲华一样,生在污泥之中,而不染污。到了十九岁时候,悉达多太子由于久居深宫之中,心里很想到外面花园去游玩游玩。父王就派了许多大臣和宫娥彩女,陪同太子出游花园。另外命令一位有大智慧的大臣,跟随太子,亲侍陪伴,以便顾问酬答。太子首先来到东门花园,正巧在路上,看到一位老人。发白面皱,骨瘦如柴,驼了背,弯着腰,手里拿着一根拐棒,步履极其艰难,实在令人十分感叹。太子就问,这是什么人呀?侍臣答曰:太子,这是老人呀。当时太子触景生心,心里就闷闷不乐。他感觉到世界上的人一个个都有老苦,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老苦呢!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解决老苦的办法,由此就不去游玩,回宫去了。
从前有一位洞山良介禅师,他做了一首诗,很有意义的,他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们要牢记良介禅师这首诗。下定决心,精进勇猛地来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大乘菩萨行愿,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他正在打坐修学禅定工夫的时候,突然间看到天井之中,有一个人欢天喜地的在那里跑来跑去,看他样子,是非常开心愉快地手舞足蹈走来走去。这位禅师就感到很奇怪,我这个茅蓬,清净无侣,只有我一个人。这个人从哪里来呢?很疑心的问着,你是什么人呀?答曰:“我是鬼王。”禅师又问,“汝做鬼王有多少年哪?”这个鬼王他用诗歌答说:“古古今今八百秋。”禅师又问:“你做鬼王难道不感到痛苦吗?”答曰:“也无烦恼也无忧。”禅师说:“为什么汝不到世界上去投胎做人,这岂不是更好修行学道么?”鬼王以感叹的口气答曰:“大师劝我投胎去,只怕来生不肯修。”鬼王说,我现在仍然做鬼,还知道修行用功,如果去投胎做人,转过身来,把前生诸事都忘记了,更受到世界上种种境风迷云,遮蔽性天,一迷再迷,起惑造业,依恶因感恶果,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三途受苦,这样一来,我害怕连鬼王都做不成了。通过这个鬼王的几句话,对我们修行学佛的人来说是会有很大的启发和鞭策。总的一句话,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只怕来生不肯修”嘛。我们要把良介禅师说的“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这二句话,牢牢谨记在心,是大有好处的。
过了几天,悉达多太子第二次又请求出去游玩,就到了南门,又碰到一个病人,睡在路旁,翻来复去的呻吟叫苦,神魂颠倒,十分痛苦,形状极为可怜。太子又问:这是什么人呀?答曰:这是病人呀。太子看到病人的痛苦,十分可怕。我们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四大不调,则百病丛生,不但大病是苦,就是头痛、牙齿痛等小病也是痛苦难熬。世界上人,哪一个人能够不生病呢?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解决病苦的办法,十分烦恼,无心去游览,就回宫去了。古人说:“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被五欲迷。”这二句话,也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次太子又向父王请求出去游玩,在大臣和许多宫娥彩女的陪同下,到了西门。刚巧又看到一簇人抬着一具死尸,脓血流溢,恶臭难闻。随行的亲属痛哭流涕,使睹者心酸。人死是四大分散,百苦交煎性命交关的时刻。就象那活活的牛,把它的皮剥了下来那样,又正象那活活的乌龟,把它的壳子生硬脱了下来一样。这一情景是多么痛苦多么悲惨呀?悉达多太子又问,这是什么人呀?答曰,这是死人。太子想了一想,人生在世,生必有死,最后一死,无论是什么人,都是无法幸免。
最后到了第四次,太子出游到北门的时候,突然间对面来了一位威仪济济,道貌堂堂的沙门。他身穿袈裟,一手持钵,一手拿了一根锡杖,安详地走了过来。悉达多太子一见,心里生大欢喜,就对这位沙门合掌恭敬地请问:你是什么人呀?答曰:我是比丘。太子又问,比丘是做什么的呢?答曰:比丘是出家修行求道的僧人。我们出家人,一心修道,可以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四种最大的痛苦。太子听后心想:我一向要解决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的根本痛苦,他说得太好了。太子正想再进一步仔仔细细地向他求教,但是一刹那间,抬头一看,这位沙门忽然不见了。这时太子心中格外感到悲喜交集。悲的就是要想再问修道的方法,可是比丘已不知去向。喜的就是要解决人们的老病死苦,有了榜样,太子非常高兴地回宫去了。经上说太子在游四门时候,路上所看到的老病死苦,和一个出家修道的比丘种种情景,这都是净居天人,作瓶天子为了要帮助太子出家成佛,化现出来的,作为助道因缘。
有一天悉达多太子就到净饭王皇宫里,去向父王要求,准许他去出家修道。净饭王一听到这句话,当下泪如泉涌。太子的妻子,耶输陀罗也在旁边,净饭王以沉痛心情,就拉着太子的手说:“悉达多!如果你能有儿子的话,我就同意你去出家。”太子马上用手对耶输陀罗的腹部一指,说:“父王,她有娠了”,此时,耶输陀罗吃了一惊,就得了胎。这就是指腹成胎的故事。也说明了释迦牟尼佛的不可思议神通妙力,是超出我们一般人常识所能想象的。后来经过了六年之久,才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字叫罗睺罗。罗睺罗怎么会在母胎里住了六年?这是他前世因果所造成的,自作自受。耶输陀罗在悉达多太子出家之后六年,生了儿子,诸释种议论纷纷,误认耶输陀罗不守家规,应该把她处死,但是耶输陀罗心中明白,这是太子指腹成胎,并非我的过错。这种石沉大海不白之冤,几时能得昭雪,真是哑子吃黄连,有口说不出,心中极为痛苦,经过一再细思苦想之后,就下定决心,亲向父王请求,为她烧一火坑,耶输陀罗抱着罗睺罗,就在这个熊熊烈焰的火坑前面,对天发誓说:“我儿子罗睺罗如果真是悉达多太子指腹成胎,我母子二人跳入火坑安然无恙。如果不是这样,使我母子二人,当下烧死。”发誓之后,当下英勇地跳入火坑,正在这千钧一发时刻,顿然间从烈焰熊熊的火光里,涌现出一朵红色莲华,托住耶输陀罗和罗睺罗。母子二人安全无恙,精神焕发。释迦种姓见此景像,叹为希有。谤声秽言,顿时云消雾散,浪静风平,大家称赞耶输陀罗是一位端庄贤淑、女中英雄。至今佛教赞诵之中,还有“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的二句话。
在太子出家的前七天,有一位仙人,特来皇宫求见净饭王。他说:“据我观察天文所知,在七天之内,悉达多太子如果不出家修道,就做转轮圣王,又名金轮王,有七种宝物随身带,能够统治一四天下。”什么是转轮圣王的七宝呢?
①金轮宝。大王坐在金轮宝上面,一天一夜,能够周游东、南、西、北、一四天下。也就是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四大部洲,一四天下,为转轮圣王所统治的范围。
②女宝。即是转轮圣王的第一夫人,名叫净妙德,她能够生育一千个儿子。
③马宝。金轮王有一匹宝马,名叫勇疾风,能日行千里。
④象宝。大王坐在白象王身上,自在无碍,安如泰山。
⑤主藏神宝。是财务大臣,金银财宝,一切具足。
⑥主兵神宝。是金轮王的护卫大臣,大王周游世界,所向无敌。
⑦如意宝。即摩尼宝珠。能生出一切众宝。听从大王广行布施,救济众生,有求必应,人人满意。在金轮王登位时刻,这七种宝贝,自然而然,从虚空之中飞来,供给使用。什么叫金轮王?世界上轮王有四种不同。第一是铁轮王,他能够统治一天下。第二是铜轮王。他能够统治二天下。第三是银轮王,他能够统治三天下。第四是金轮王,他能够统治四天下。净饭王听了仙人的话后,希望太子能够做转轮圣王。不愿他出家修道。就在七天之内,特别派遣侍臣和宫娥彩女,轮流值班,加意守护,不令太子离开皇宫。
到了二月初八的深夜里,正是宫女熟睡时,太子忽然听见空中有人在叫太子的名字说:“悉达多!悉达多!您的夙愿忘记了吗?”太子说:“你是谁”答曰:“我是净居天人。”太子说:“我并没有忘记夙愿,因为我在深宫之中,父王守卫严密,所以没有办法走出皇宫。”天人说:“您真是要出家修行吗?现在正是时候了。”太子听到这里,感到万分高兴,就叫马夫车匿,驾上骏马健陟,就由四大天王(东方是持国天王,南方是增长天王,西方是广目天王,北方是多闻天王)捧着四个马蹄、在净居天人的神力护持下,半夜里飞出王宫。出了北门,回顾巍峨的宫城,发誓说:“我若不能求得正觉,度众生离生死海,誓不再回迦毗罗城。”
太子到了雪山之后,达到了出家的目的。回想了游四门的时候,遇见那位剃除须发,相好庄严的比丘,就用随身佩带的刀把头上的绀青发剃了下来。他说:“愿断我及众生一切烦恼,以及夙世的业障。”就把剃下的头发掷于空中,此时三十三天的帝释天王,把佛剃下的头发,恭恭敬敬捧到忉利天宫去起塔供养,这就是天宫中供养佛的四塔的第二个塔,叫做发塔。事前太子摘除发中明珠以奉还父王,脱去身上的璎珞以奉还姨母,同时又脱下身上华美的服饰赠与耶输陀罗留作纪念。太子又托咐车匿带个口信,对父王说:“世上生死离别无有定期,我今出家是为众生寻求解脱之道。”又带信对耶输陀罗说:“人生在世,恩爱一定是要分离,我今已断除这种苦恼,希望你不要妄生贪恋,悲哀忧愁。”悉达多的话,真是字字法语,句句嘉言,我们只要记在心中,依教奉行,就一定能够消除烦恼,心身安乐。“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亦分离,人情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这是千真万确的话。
悉达多太子在雪山,又见到一位身穿袈裟打猎的猎人,太子一看到袈裟,就非常欢喜,把自己穿的宝贵衣服脱了下来,与猎人调换。太子穿上袈裟以后,他的容貌顿时改变了,俨然是一个威仪有度,严肃安祥的出家比丘了。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这个猎人,为什么要身披袈裟去深山中打猎呢?因为在印度山林之中,有很多狮子百兽,一见到身披袈裟,认为一定是慈悲修道的出家人,对之不会加以杀害,所以不必远而避之。狡猾的猎人就利用这件袈裟来伪装自己,掩盖了本来面目,这样一来,狮子野兽上了他的当,惨遭杀害的不计其数。
太子身披袈裟以后,就安详徐步地到处去寻师访道。首先走到跋渠仙人苦行林中,见到许多人修苦行,有的披着草衣,有的身穿树皮,有的躺在泥土里,有的卧在荆棘上,就问道:“你们修这些干什么?”跋渠仙人答道:“欲求升天。”太子说:“升天虽然快乐,天福享尽,还要堕落呀。”他和众仙人反复问答了很久,发现他们所修的苦行,不是根本解脱的办法,住了一夜,即便辞去。再继续前进,到弥楼山麓,访问当时著名的阿兰迦兰和郁头蓝弗二位仙人,他们所修四禅四空禅定,成功之后,也只能生到天上,去享受天福。天人寿命虽然比我们人间长得很多,到了天福享尽的时刻。依旧要堕落下来,随自己过去所做的业因,而感受苦恼的果报。就象古代很多劫数以前,有一位郁头蓝弗仙人一样的,他们苦修世间最高的非想非非想的禅定,到了功成以后,就生到最高一层天,名叫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待天上福报享尽的时候,依旧又堕落到世界上做畜生道里的狐狸,以及大海里的水獭,受诸苦恼。这位仙人他为什么升天以后,天福享尽,又受到狐狸和水獭的恶报?因为这位仙人,在过去修行的时候,为了厌烦趋静,就到深山中修道。山里是一片绿树成荫,有很多飞鸟在树上枝头栖息,或在空中飞翔,唧唧喳喳地鸣叫着。他经常听到鸟叫,心里感到厌烦就起了一念恨心,发了恶愿说:“最好有一只飞狸,就是飞的狐狸,把这些鸟雀都吃掉,以免妨碍我的用功。”这位仙人被鸟叫声干扰得心烦意乱,又跑到海边入定用功,不巧的很,海边又有许多鱼类在水里游来游去,跳跃作乐,这样又妨碍他的用功修行,心生烦恼,又发了一个恶誓,说:“最好有一个水獭,把这些鱼类统统吃光。”郁头蓝弗大仙他在用功修行时发了罪恶誓愿,诚则灵。宁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因为道人心,言重如山,有感必应,所以当他天福享尽的时候,虽然经过多劫,依旧要依因感果,堕落做狐狸与水獭的恶报。《金刚经颂》说:“纵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说明了世间禅定不是究竟解脱之法。
悉达多太子,经过五年参访,寻师访道,都没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后到泥连河西岸,优楼频陀村外的苦行林中静坐思维。观察到众生的根基和机缘,还需要等到六年之后,方才成熟,可以得度。因此就在这里来勤修苦练,入定修行。精进行道,心身不动。用自己的智慧光明,照彻一心本源。每天除了只吃一粒麻与一粒麦来充饥以外,主要的就是以禅悦为食,所以才得到法喜充满。他就这样度过了六年之久的漫长岁月,在这段时间里,还有一些麻雀,在他头顶做窝。有许多芦茅和树藤缠绕了他的双腿。这就是佛经里所载的“五载参访,六年苦行,雀巢筑顶,芦茅穿膝”的历史故事。
再说马夫车匿,受了太子的嘱托,把太子的珠宝衣服等物带回王宫,又把太子所嘱咐的口信,告诉了净饭王和耶输陀罗。他们听了以后,心里非常难过。净饭王当时就悲伤地说:“阿私陀仙人的话讲得对呀。”但是他还不甘心太子出家,马上就派出亲族中五位大臣有憍陈如、阿鞞、跋堤、十力迦叶、摩诃男。赶到雪山去寻找太子。净饭王对他们说:“如果太子找不回来,您们五人就不要回来见我。”因此这五个大臣,费尽心力,东奔西找,终于在跋迦仙人的苦行林里,找到了太子。但是悉达多太子决心出家修道,并且发了誓愿说:“不成佛道,不回本国。”这五位大臣也不能回宫向大王销差,只好跟随太子一起去修行学道。
悉达多太子在雪山,经过了六年的勤苦修炼,得大神通。他自己知道,不久就要成佛得道了。佛的慈悲心切,又想到如果我就这样得道成佛,恐怕会使众生发生误会,以为修行只要仿照太子以饥饿苦行就行了。因此他就出定起来,离开了道场,走到尼连河去洗澡。洗净身上六年来的积垢,同时又接受了难陀和波罗二位看牛牧女供养的乳麋粥来滋润身体。随从太子一起修行的五位大臣,此时看到太子放弃苦行,心生诽谤,说太子退失了修道的初心。便到波罗奈国鹿野苑去修苦行去了,他们互相约定,以后谁也不准再理睬太子。
太子见五人离去,便独自走到尼连河畔美丽的菩提树下,在一块大石头上,铺上吉祥童子所献的吉祥草,结跏趺坐,发誓说:“不成佛道,不起此座。”这就是说:我现在坐在这里,如果不成佛的话,就坚决不起来,一定要成佛才起来。太子这种惊天动地的誓言,当时大地六种震动起来。(六种震动:震、吼、击、动、涌、起)顿时天摇地动,连天上第六层寄居天的波旬魔王宫殿,也震动得非常厉害。魔王有神通,用天眼一看,知道悉达多太子在对菩提宝座发出誓愿要决定成佛。因此心生嗔恨,坚决要去破坏,他先派了三个魔女,长女名叫悦彼,二女名叫喜心,三女名叫多媚,用种种媚态来恼乱迷惑太子,而且又说了许多甜言蜜语,劝请太子回宫,绍继王位,享受荣华富贵。太子不但不为魔女所动,以神通力用手一指三个魔女顷刻间变成了三个老太婆,个个都是发白面皱,丑陋不堪。魔女用尽神通,也无法改变这种丑态。他们彼此之间,心生怖畏,大家都哭哭啼啼跪了下来,对佛忏悔,求佛慈悲救度。波旬魔王知道他的魔女美人计失败之后,心里更加忿怒,就亲自带领许多魔兵魔将,用刀枪剑戟种种武器,前来兴师问罪:“悉达多你为什么将我的魔女变成老太婆?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好,现在你看刀!”太子再次显神力,以手指着波旬魔王说:“我过去久远劫来,广修功德,供养无量诸佛圣贤,福德智慧不可思议,并不是波旬你的魔力所能摧毁的。”话音落地,只听到一声巨响,煞时间魔王就应声倒在地上,如痴如醉。其他魔王魔兵看到这种可怕情景,都一齐跪了下来,诚诚恳恳地对佛哀求忏悔,愍念彼等痴昧无知。佛心是慈悲仁爱,看到魔王父女既知改恶从善,当下就使他们恢复了健康。端正了容貌。佛虽然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但又是大雄大力,降伏魔怨。所以寺庙里的佛殿,就叫大雄宝殿。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精进修行。所修的内容,就是把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来个回光返照,彻悟心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灵光独耀,湛寂澄清的境界。正象那寒潭清水,皓月当空那样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寒潭清水,是寂静无波,就是寂而常照的境界;皓月当空,天上一轮月,清光皎洁,当空普照,这就是照而常寂的境界。
佛经过六年的修行,终于把心中的粗尘细垢,妄想执着,灭得一干二净。到了烦恼断尽,智慧圆满的时刻,把心中的黑暗完全消灭了,心中的智慧光明,完全显现出来了。定功现前,机缘成熟,因此就在三十岁那一年十二月初八日半夜里,看到天上一颗明星出现,触景会心,刹那之间顿然大悟。这就是本觉理与始觉智合为一觉,如如理如如智,理智不二,就证到不生不灭,无挂无碍的涅槃境界,这就叫做成佛,也就是跳出生死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的果位。
从表面上看来,佛是在雪山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的,实际上释迦牟尼佛他是多生以来,早已成佛了,可是他成佛以后,又在十方世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时时刻刻为众生谋幸福,心心念念使众生得安乐,修福修慧,自度度人。现在示现悟道,并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佛成道时说的几句话,言简义丰,内容极为丰富。把佛所开悟的根本真理,和盘托出,一语道破。佛所开悟的道理,就是众生心与佛心,无二无别,本来一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此理幽深玄妙,非一般凡小所能理解,故三叹奇哉。
佛觉悟到世界上所有众生,本来都具有与佛一样的智慧德相。但是众生虽具有佛的智慧德相,为什么依旧还是众生呢?因为众生有了妄想心,有了执着心,迷了真心,生起妄心,却把这虚幻妄心当作真如妙心,叫做迷真逐妄,执妄为真,所以才有种种妄想执着。这妄想心,执着心,也就是我们众生的我执烦恼和法执烦恼,尘沙无明烦恼。世界上所有众生,都不觉悟,现在所有一切境象,都是无常无我的道理。于无常的诸法之中,执着为真常,于无我诸法之中妄执为有我,有了我执与法执二种烦恼心。由是生起贪心嗔心愚痴心的根本三毒烦恼。这三毒使我们对本具佛性的智慧德相,迷而不知,隐而不显,就不能成佛得道了。那么我们是不是永远不能成佛,永远做众生受痛苦呢?当然不是的。只要众生发大菩提道心努力修行,把心中妄想执着烦恼消灭,我们本具的无师智慧,自然智慧,也就是心中所具足的大智慧光明就会显现出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种无穷无尽的智慧德相,就与佛的智慧德相,心心相印,通达无碍,这就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议的道理。
什么叫做不可思议呢?就是口欲谈而词丧,心欲缘而虑忘,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这叫做不可思议。正是《法华经》所说的:“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因为心、佛、众生,在名字上看起来虽然是有三种的不同差别,但实体是一。这里说的心:是指真如妙心,十方诸佛修行得道,就是证得真如妙心,就叫做成佛。我们众生迷了这个真如妙心,就叫做众生。我们举一个佛字:诸佛所证的真如妙心,就是在众生一言一默,一动一静之中去求。我们说众生,人人都具足有真如妙心,依此真心来修行,将来功行圆满,决定成佛。这个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是我们佛教根本的道理。依此看来,我们众生的一念心就是佛,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修心才能成佛。古人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就是说的这个实相无相无上法门的道理。
灵山塔到底是在什么地方?看起来远在天边印度,其实近在心中,求人不如求己,只有坚决要求自己,发奋图强,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才会有光明幸福的前途,得到究竟彻底的成功。我记得从前有一个居士,他到寺庙里去烧香拜佛,看到佛殿里供奉着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手里拿着一串念佛珠子。一般信佛的人,大家都知道,念佛珠子是作为念佛记数的用途。但是观音菩萨,他手拿了珠子念什么呢?这位居士他想来想去想不通,就请问一位老和尚说:“老师父,观世音菩萨手拿念佛珠,到底是念谁呢?”老师父以慈悲的音声回答说:“居士,汝不知道吗?观世音菩萨手拿佛珠,就是念观世音菩萨。”这位居士听了老和尚的开导后,心里半信半疑。又问:“老师父,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念自己的名号?”老师父又说:“居士,求人不如求己。”居士听了,当下对于求人不如求己的至理名言,有了深刻的悟解。所谓“迷时靠师度,悟时要自度。”说的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修行,才能度脱自己的道理。
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证得这种境界,知道一切众生,人人都具有佛性,修起来就一定能成佛,所以《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一碰到人,就恭敬礼拜,并说:“我不敢轻汝,汝等皆当作佛。”也就是这个道理。佛把一切众生的痛苦,就当作自己的痛苦一样,把一切众生的安乐,就当作自身的安乐一样。这就是佛教的所谓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离苦得乐的精神和理想。把众生的幸福与快乐,烦恼和痛苦,都和诸佛菩萨的慈悲心情联系在一起,所以佛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救度众生、离苦得乐,这件大事,放在修持法门的第一位,菩萨所发四弘誓愿,第一个大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个才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第四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就像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一样,他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释迦牟尼佛,弃舍王位而出家修道,就是从这一愿望出发的。
譬如一棵大树、众生就像大树的根,靠水火风土各种助道的殊胜因缘,才能开花结果。佛得成道果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树如果没有树根,就不可能开花结果。佛离开了众生,根本谈不上什么得道成佛。佛有一天对许多弟子说:“一滴水怎样使他不会干掉?如果把它放在空中,就会被风吹干;如果放在地上就会被土吸干。只有放在大海之中,和海水融和在一起,它才是永远地不会干涸。”这样看来,大乘教义的真理,就是要普度众生,和众生永远在一起,施以种种方便,赐以种种安乐。普令众生远离一切苦恼,得大自在安乐,实现人间佛教,涉俗利生。
《华严经》里面有说:“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最最主要的是普度众生,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华藏玄门,是一真法界的大总持门,毗卢性海,是如来藏心的妙庄严海。就是要祝愿人人成佛,个个得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