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大安法师对国学推广志愿者的开示

发布时间:2022-10-15 17:21:38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大安法师对国学推广志愿者的开示

  十二月十五日,庐山的第一场大雪。

  下午,风雪交加中,来自东北三省、湖北等地的国学推广志愿者一行八人在湖北讲课之余,来东林寺拜见大安法师。

  志愿者介绍了他们在传统文化推广中的实践与体会,这些年来,他们主要依据《弟子规》等儒家典籍,向政府机构、企业、社会大众传授为政之道、经营之道、心理健康等内容,用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激扬人们内心尊道、向善的一面。而后,请大安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从以下几方面作简要开示。

  政府现在提倡国学、传统文化是件好事,是开明政治的一个表现。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们的欲望被调动起来,再加上近几十年来忽视传统文化的宣传,导致社会道德水准下降,挑战公众道德底线的事件甚多。弘扬传统文化,挽救世道人心,很有必要。

  儒家文化继承远古先王之道统,要讲好儒家规范性层面的东西,还得要了解儒家的心性之学。讲授者除《弟子规》之外,还要了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比较形而上的内容,知道“道”是什么。

  简单地说,道是仁,仁是果核,是心。心的体性是形而上的,不可把捉,然亘古亘今永恒存在。可从不同界面诠释为或“诚”,或“明德”,或“至善”,或“中”。五常、八德和礼乐精神即是从此演化出来。儒家有传承先王之道的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谓人的欲心危险,而道心潜于意识深层,甚为微密。修心养性功夫从精一处下手,便可把捉这中庸之道。握持中道便可治国平天下,垂衣裳而天下治。

  儒家的这种形而上之道可谓博大精微。要体证之,得从平实处入手。在《大学》里说“明德”本具,要明明德当从格物入手。宋明理学家,特别是朱熹对“格物”的理解有偏差,认为格物是格尽天下万事万物之理,把人引导到向外去格了,引导到一种知识体系了。实则格是格物欲,格除与天理不相应的物欲而存天理之性。这样就能显发本有的良知、智慧。意念真诚,心地正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是内圣的功夫,而后修身,这里就谈到规范的问题了。儒家的道德规范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身修好了就可以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为官治国之道就先要做前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项工作。为什么会有贪官,就是没有格物,物欲太强。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少欲之人良知少失,多欲之人良知少存。孟子提倡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做人的根本。如果四心被物欲汩没,那就“与禽兽几希”,人和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

  现在社会人心浮躁,大部分人不信因果,不信轮回,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势、财富。希望你们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守望道德律令,做社会良知的代言人,功莫大焉。

  愿力不思议  种子终现行

  凡有愿者  终必能满

  净土法门,是以信愿行三资粮作为往生的条件。这三者是钩锁相连的关系,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由信启愿,由愿导行,由行持来落实信愿,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在这三资粮里,尤其以发愿为最要,是信愿行的中枢。由信启愿,有愿则含信;由愿导行,无愿则无行。

  公案一   郁头蓝弗成飞狸

  郁头蓝弗是佛陀时代一位非常有知名度的外道仙人,修非想非非想定,释尊成道前曾向其求法。他在水边的树林下修定,每当他的定功快要修成的时候,都被水里的鱼和树林里的鸟惊扰,让他禅定一直不能成就。他生了瞋恨心,发个恶愿:“我以后要做飞狸。”飞狸是个两栖动物,既可以入水,也可以飞行。郁头蓝弗想入水吃鱼,飞行捕鸟。这个恶愿发了之后,他又平心静气,找了一个更安静的地方修定。最后这个定功成就了,生到非想非非想天。等到八万大劫的天福享尽后,他就投生成了飞狸。

  郁头蓝弗是有禅定功夫的,他发的愿带有定的力量,所以八万大劫以后马上现前的是他发的恶愿。但是他的愿是违背本性的,力量会减弱。如果我们发出称乎本性的,上能契理,下能契机的善愿,它就带着自性实相的力量,兑现的就更快、更直接、更究竟、更圆满。

  公案二  一句戏愿成将军

  这个公案摘自《神僧传》。有一位讲经说法的鑑空法师,转世之后,不仅没有了生死,还变成了一个穷困潦倒的秀才。有一年,冬天下雪的时候,几天没饭吃,在雪地饿昏了。恍恍惚惚,见到一位梵僧走过来。梵僧说:“空法师,你今生怎么这个样子啊?”秀才说:“我是这样一个潦倒的人,你怎么叫我法师啊?”那位梵僧说:“啊,你都忘记了。我这里有一个枣。上根利器,吃了这个枣,能够知道三世的事情;下根器,也能知道前世的事情。” 秀才吃了枣,就枕着石头睡着了。他梦到自己前生,真的是一位法师,而且还有四位同参道友。这五个人里面只有这位梵僧了脱生死,其他四个人都在轮转。这位前世的鑑空法师在狮子座上讲的是相似法,而且吃荤,不严格持戒,所以他不仅没有度脱,还堕落到了这个穷秀才的地步。他又问:“悟法师现在到哪去了?”梵僧说:“我们五个人一起行脚的时候,在香山,悟法师对着一尊石佛像开玩笑地发了一个愿,‘我今生出家要了生脱死。如果万一今生生死不了的话,我愿来生做一个雄赳赳的大将。’果然昨天他已经拜将,作大将去了。”

  一个修行的比丘,在石佛面前开玩笑发的一个愿,到后世果真就实现了。玩笑发的愿,尚且能够满愿,如果我们以至诚心发的愿,不是更能够兑现、圆满吗?

\

  我们在世间一切事情的成败,乃至于我们感得的正报和依报的种种情况,都跟我们发愿的心念直接相关。而愿的力量很大,种子迟早会现行。至诚恳切的善愿在我们的生命行为当中,更是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结果。我们以至诚恳切之心发出“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愿,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相感、互动、互通,定能成办不可思议的往生大事。

  简单才美

  也许我们现代人谈“美”都觉得是一种奢侈,当我们违远了我们的真如,谈这个美真的觉得太奢侈了。但实际上,“美”是我们生命自在快乐的源泉,一个人的人生应该是审美化的人生。显现在我们外在的环境、生态,我们的行住坐卧,我们的服饰工艺,都应该具有美的形态,这个美是自然而然显现出来的。你有真和善,外在的表现形态就一定是美,这叫“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个美,不仅仅是靠外面的造作,它也是从里面流现出来的,它自然具有。

  我们再分解这个美的要素。一般给我们一种美的愉悦,首先要想到美的原型是一切众生本有的。柏拉图也说过:当我们在欣赏一种美好的景物或者一种善状态的时候,你在瞬间就好像有一种东西被激活了。这就是通过外在的一个因缘,激活了我们内在潜伏良久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给我们震撼、给我们崇高、给我们美好、给我们极高的审美愉悦,高峰体验。当这种愉悦一旦产生的时候,他是超越功利、超越对待的。往往就是在现量当中,你感受到这种美的极大。

  那么在我们净土一法当中,就是通过佛号把它显发出来,更为直接,更为单刀直入。我们念佛的目的是什么?念佛的目的就是把我们自性本具的无量光、无量寿显发出来。佛号是已经成就的果觉,我们要把我们内心还没有显发出来的,透过这个本质境来带起我们自性本具的性德,它里面的道理是非常奇妙深邃的。

  所以这个美首先要简单,简单才美,不能搞得太复杂。

  上个世纪的爱因斯坦,包括那些前卫的科学家,他们探讨科学,探讨一种科学方程式是不是真的?他提出个方法就是看它是不是美?是美的东西一定会有真,它这个角度是很奇特的,一种公式如果它非常简单,非常具有审美的价值,那直觉就感觉到它一定是真的,具有真理的含量。

  净业行人要有真诚心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在做人方面,儒家圣师孔子了达众生虚情假意的劣根性,故所提出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就有“诚意”一条以修养身心。真诚方可参赞天地之化育,不诚无物。而学佛,更应真诚,具三心往生极乐,其中就有“至诚心”。在《维摩诘经》中,谈到“直心是道场”。正直心、质朴心、真诚心才能够趋近于道,与道相应;谄曲心、虚伪心都离道甚远。如果挟带虚假心修行一辈子,终归是“泥牛入海无消息”。特别是净土法门,净业行人是靠感应道交得佛力加持带业往生的,如果这一念求往生的心不真诚,就不能感通佛力。因为阿弥陀佛的法身遍一切处,其愿力是真诚心流现出来的,我们要感通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也得用真诚心。

  但是末法众生要做到真诚又是很难的。一方面,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充满了虚假的种子,谄曲、虚伪已是顽固难改的习气;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谋取利益,为了面子(我执),我们经常充满机心地做人、做事,不想吃亏。习惯成自然后,谄曲、虚伪的心把我们自己也骗了,很多念佛人平时也努力念佛,自己也觉得是深信切愿求往生,但是在临终时却不想登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这时才知道自己对俗世还有很深的挂念。

  所以净业行人首先要对自己真诚,关注自己心底的念头。对自己真诚,就能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以此降伏我执、我慢,全身心投靠阿弥陀佛,祈盼救拔。以深信愿,执持名号。果能如此,必能感通弥陀大悲愿力,得佛力加持,带业往生。

  念佛如猫捕鼠喻

  六根中最难摄的是耳根与意根。眼睛能见屋里的东西,但见不到外面的景致。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耳根不仅能听到屋里的声音,亦能听到墙壁外面的声音,乃至做梦的时候,耳根的闻性都没有停止。意根上天入地,妄念纷飞,最易心猿意马。耳根与意根的散乱,劫夺吾人心性的功德法财。

  擒贼先擒王。净业行人先把耳根和意根摄住。摄住这二根,其它的眼、鼻、舌、身四根便不摄自摄。怎么要怎样摄住这两根呢?方法是耳根不选择其他的声音,专听自己念佛的声音,自念自听,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这就摄住了耳根。此方法虽简单,效用却很神妙。意根或观想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或观想莲花、或观想阿字、或念佛时计数,从一计到十,循环往复。如是方法便能摄住意根。

  六根要与阿弥陀佛的气氛相接。眼根所见的是佛像、口里所念的是佛号、耳朵所听的是妙音、意根专门计数,眼睛半垂帘。六根全都摄到这一句佛号上。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孤明历历。念头就像一根线,贯穿着声声佛号,不间断,不夹杂,这就是净念相继。我们如不念弥陀名号,念头离不开五欲六尘,就杂秽不清净。唯有这句名号能够澄浊返净、转凡成圣。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是念佛的妙诀。不可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

  念佛如同猫捕鼠。猫要捉老鼠时,全神贯注紧盯老鼠,不让它从鼻子底下溜掉。吾人念佛时,要像猫紧盯老鼠一样。开初念佛时妄想杂念很多,这时不要理睬妄念,宜全力注意这句佛号。妄念本空,名号却有真实的功德。佛号对治妄念的功效神妙难思。吾人应执持不打失,如狮子出窟,百兽潜踪。

  以惭愧心念佛

  怎么叫惭愧心呢?我们没有学佛之前是埋头造业,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一个冷静的反省,总认为自己还不错,还是一个好人、善人。

  然而通过学佛,我们了解到如来的境界,佛的身、口、意三业的清净,福德智慧,无尽的庄严。透过佛的这种真、善、美、慧的圆满、理想的参照系,再来反观自己的举心动念、行为造作,我们就会生起惭愧心。

  我们真是一文不值,每天都在烦恼堆里讨日子过,造作轮回的业因。由此才会生起惭愧心。

  “惭”就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深刻的反省、内疚感;“愧”是自己的恶行被别人知道所产生的一种羞愧心理,由此形成改过迁善的心理基础。由惭愧心,我们才会生起一种忏悔意识和忏悔的行为,才能使我们污染的身心日益地趋向于洁白。

  所以,一个学佛人应该要有惭愧心。

  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无论做消灾延寿还是荐亡的佛事,印祖别具慧眼,提倡:唯念佛功德最大。这是肺腑之言,应该相信。

  印祖有一些弟子有时候向印祖禀告:由于家里面有什么事,就想做水陆法会。于是就来问印祖能不能做。印祖都劝他不要做水陆法会,好好念佛。但是现在的众生,他喜欢热闹、复杂,认为这很不错,于是就有这方面的专业团队出现。做这些超度的事情,必须要发大菩提心、持戒很精严的人来做。如果是一个以经忏佛事为生的团队来做这些佛事,效果怎么样可想而知,念经时念得飞快,甚至跳过去一段继续念,这些种种的情况都是有的。做经忏的人如果没有真心地去做,最后他的下场也不会是很好的。倒不如至诚念佛回向效果更好。请那些有戒行、有正念的僧众来念佛则利益更大,不要花冤枉钱。你也跟着念,亲属之间感应,天性相关。念六字洪名你应该能跟得上,历历分明,所以功德最大。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讲了一则公案:有一个很黑暗的地狱,里面有一些做经忏的人在那里。每过很长一段时间就会有一道像闪电一样的亮光过来,这些在黑暗当中的人就在那里赶紧利用这亮光诵经,再来了再诵。为什么?就是在阳间做经忏时,他跳过去一段没有给人家念,就在地狱里面补!补完了才能出来。

  弘一法师也赞叹、提倡以念佛代替做种种佛事,这句佛号成佛都有余裕,更何况消灾、延寿、荐亡种种的利益。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是阿伽陀药。大家要有信心——唯念佛功德最大。

  最后一段,谈念佛的功夫,具足“止观”的问题。在我们的行门当中,“止观”是重要的一个行门方法。实际上一切法门都贯穿着“止观”。“止”就是奢摩他,“观”就是毗婆舍那。念佛是不是也具足“止观”呢?不仅具足“止观”,而且是非常殊胜的“止观”。当我们在执持这句名号的时候,这时候全神贯注,注意这句佛号,不去想五欲六尘其他的妄想杂念,没有其他的念头,只是这一句佛号。以这一句佛号,这一念摄受百千万亿个杂念,这就是“止”,作“止”的功夫。当我们在念这句佛号的时候,耳根闻性,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把它听得明白,这就是“观”,做“观”的功夫。所以就在念这句名号当中,“止”和“观”都是具足的,不是念佛之外还别有其他的“止观”。在小乘法里面,也有它的“止观”。比如它修“止”,止在鼻端,也是在修一个“止”。包括练气功,他系心在一个什么部位,它也是在修“止”。“观”有时是不净观、白骨观、九想观这些。天台讲“摩诃止观”,也有很多很精彩的内容。

  那么净土念佛的“止观”,它是一心专念名号,是如实修行奢摩他。它从“止”的方面来看,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个,当我们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念这句名号是具足信愿的,具足信愿就是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这个弥陀名号,就能止一切恶。因为这句名号是至善的结晶,实相的表达,能止一切恶。通过这句名号,止一切恶,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土,它就离开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种业力感召的秽土的体性。所以只要我们一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种法性实相的内在力量,自然就止住了我们身口意三业的恶。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住持极乐世界,他是大乘菩萨的法界,他有大乘的力量,所以我们凡夫到那里去,自然就止了求声闻、缘觉、辟支佛的心。由于我们我见、我执没有断,往往会容易走声闻、缘觉的道路。但到了西方净土,自然会被阿弥陀佛的愿力住持的力量止住。所以这三种奢摩他的“止”,是从阿弥陀如来如实功德名号所显现出来的,这是“止”。

  从“观”来看,我们正念观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包括对这个名号的如实观——就是听清楚,这就是如实相在修行毗婆舍那,修行“观”。作这种观有两种作用,如果从观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来看,天亲菩萨把西方净土分为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它的依报庄严十七种,正报庄严,正报庄严包括阿弥陀佛的庄严,和菩萨的庄严。这三种功德庄严,都是实相显发出来的,我们观察这个依正庄严就等于观实相。如果我们净业行人,能如实地观这三种功德庄严,就能得到如实相的功德,如实相的功德的直接表达,就是能够决定让我们任运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观经》里,除了讲前面的日观、水观之外,从第三观琉璃地,你只要观想琉璃地成就,就能任运往生。象宝树观、楼阁观、莲华观,特别是阿弥陀佛观,作这些观想都能任运去,为什么?如实功德任运导引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旦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见阿弥陀佛。虽然我们是带业往生的凡夫,我们马上就能够获得即凡即圣的阿鞞跋致的位置,就能很快地跟八地以上的菩萨一样,证得平等的法身,直到一生补处,圆满佛果,毕竟得像佛那样寂灭平等的功德。所以念佛的“止观”有更殊胜的内容在里面,不是仅仅靠自力在“止观”,完全由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愿力的加持,令我们得到无上的止观的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

加素念居士共修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