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佛教徒除了俗谛之外还得有真谛

发布时间:2022-12-21 21:23:08作者:楞严经入门网整理

真谛、俗谛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其实除了俗谛,我们也是知道真谛的。其实真谛和俗谛两者的关系是相对的,那么既然两者是相对的,真谛、俗谛有什么区别呢?

真谛围绕的核心是让我们出世的,讲的是出世法。俗谛主要是讲世间法,但也不纯是世间法,否则就和儒家没什么区别了。

其实,真谛、俗谛是分不开的。在撇开真谛的情况下,是没有俗谛可言的,因为俗谛一定是从真谛里流出来的,没有真谛就谈不上俗谛。在彻彻底底出世之前,总还有一个躯壳,在娑婆世界总要生活,总要和人交往,每天待人接物该如何去做,这部分内容就叫作“俗谛”。

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真谛是形而上的,俗谛是形而下的。

打一个比喻。真谛就像苹果肉,俗谛就像苹果的香味,这两者是分不开的,有苹果肉,才会有香气。假如没有真谛的内容,念佛人抛去念佛往生,那这十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真俗二谛不可强分,但是也不可强同,没法把它强同。怎么叫“强同”呢?就是真俗不分。你跟他说俗谛,他跟你讲真谛的事;你给他讲真谛,他跟你说俗谛的事。

在有些事的判断上,真谛、俗谛确实会有两个方向。世间叫“颠倒梦想”,颠倒的想法、颠倒的概念、颠倒的世界;真谛其实是把颠倒的再颠倒过来的。所以,有时候看问题完全是两个方向。你和他讲真谛,他和你讲俗谛;你给他讲俗谛,他给你讲真谛,这就不太好交流。

圣道门所讲的真谛,是指真如本体,“本来面目”,很高妙;净土法门的真谛没那么玄妙、高深,很简单,就是念佛往生。

“二谛圆融”,就是真谛、俗谛圆融。在圣道门,真俗二谛圆融不是容易的事,等于是理事圆融,理上证得几分,在事上不断接近理体。净土法门的真俗二谛圆融,相对容易一点,就是师父(净宗法师)经常讲的那句话,“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过凡夫的日子;过凡夫的日子,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比如“六亲眷属,敬爱和睦”这句话,从真谛来讲,我们为什么生生世世在轮回?是因为三界往返爱为基,情欲为基柱。善导大师讲,“父母妻儿百千万,非是菩提增上缘。念念相缠入恶道,分身受报不相知”。如果从绝对真谛的角度来讲,我们最亲的人,对我们解脱来说,反而是最有障碍的缘。

那为什么在俗谛上,上人还要讲“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理让”呢?从真谛来讲,这不是仇人吗?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这么理解就不圆融。圆融的理解是:虽然我的父母妻儿“非是菩提增上缘”,但是如果真的把他们当成仇人,就会天天打架了,念佛都很难保证,很难做到一向专念。因为处理不好和最亲的人的关系的时候,整个身心就是混乱的,生活也是混乱的。所以,在俗谛上还是得敬爱和睦。这不是要加固我们这种情执,而是为了保证我们的一向专念。这么理解就能圆融,这叫二谛圆融。

圣道门和净土门就问题的理解上,确实是有一些界限的。印光大师讲“离则双美,合则两伤”。净土、圣道两种体系的思想合到一起,对双方都有害;如果能分开,对双方都有利益。

有一个小孩跟着妈妈来听课,这个小孩还没上学,但是小小年纪就开始读“四书”了。他看到《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就说:“这不就是一部《弟子规》吗?”这不是《弟子规》。

《弟子规》和《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有什么差别呢?《弟子规》只是儒家的,它作为一种民间化的启蒙教育,作为启蒙小孩的通俗教育读本,是可以的,仅此而已。因为它的思想来自于《论语》。作者李毓秀只是清末的一个秀才,文章也算不上了不起,甚至《千字文》的境界都比《弟子规》要高很多。《千字文》是南北朝的周兴嗣写的,梁武帝让他一晚上用一千个字不重复地写成一篇文章,他就真的写出来了,“天地玄皇,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写完之后头发全白了,这篇文就成了千古奇文。因为他不止是把文字罗列出来,形成逻辑比较密切的一篇文,而且有很高深的思想蕴含在里面。过去都是把《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并提,但其实《弟子规》是没法和前面两篇文章并提的。

真谛、俗谛有什么区别呢?

清朝的文化已经衰落很多,从宋朝以后,真正的儒者就不多了。所以,即便《弟子规》是很成功的儒家启蒙模板,也没法与《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相提并论。为什么没法相提并论呢?因为《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有很强烈的出世思想,是由出世所引发出来的念佛人独有的品德。

据说有寺院都把《弟子规》当成早晚课了。三皈依文里说,“自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自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把外道的典籍当成每天奉持的经典,这就是皈依外道典籍了。我们都觉得三皈依是学佛得第一步,好像很容易,其实真的不容易。

有人会问:“既然不皈依外道典籍,那我们为什么还在读这些呢?”同样是读,但读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我们去读,只是一种参考,不是以归命的心态去读,更不会放在早晚课里,当成信受奉行的典籍。比如我们编辑部,外道的书很多,但这只是我们编书要参考的,因为要接引不同的人,但是不会把它当成终生奉持的、一辈子钻研的书籍。

(三)宗风与戒律的关系

上人在列这十条的时候,基本上没有用戒律中常用的词,比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反而用了很多有点倾向儒家的词汇。为什么呢?因为净土法门最大的特色,就是绕开戒定慧这条路线。但凡圣道门,不管方法是怎么样,都离不开戒定慧:摄心持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圣道门的起点,腿一迈开,第一步就往戒律的方向去。如果净土宗也用这些词,有的人就会把它当成戒律。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所以上人尽量不用戒律的词汇,就怕我们开始这一步一迈,就迈到戒定慧那条路上去了。

有些人就提倡,“应该把五戒、十善加到宗风俗谛里来”。上人很肯定地回答:“不能加。”其中第一条原因,就是容易混淆,圣净不分。圣道门和净土门,离则双美,合则两伤。本来圣、净分清楚就不太容易,如果因为这几条俗谛,又把它们混淆了,就划不来了。

圣道门的戒定慧是出世法,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慢心,“我能持某某戒,我是持戒比丘,我是持戒优婆塞、优婆夷”,好像有另外一种身份,比不能持戒的人高,内心自然就区别开了。“你看我能持,你不能持”,慢慢就产生一种恃戒而凌人的状况,以示自己能持戒,然后凌驾于众人之上。经典上说,这样的人反而是破戒人。

另外,不用戒的字眼、词汇,其实也是尊重戒。一句话说出来之后,大家都做不到;有些人做不到,可是他自认为能做到,比如有的人自称持戒很好,但其实没有做到,世间人看到了,认为“持戒原来就是这样”,这不就拉低了戒本身的含义吗?“原来佛教的戒也不过如此,就是这副样子”,这不就亵渎了吗?

印光大师讲戒律时讲到“粗持重戒”,就是比较粗地、不是很严苛地去探讨,只要大体上吻合就算可以了。印光大师讲得最多的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也是儒家的字眼,而不用佛教戒律的字眼,我觉得也有这样的用意。

真谛、俗谛有什么区别呢?

上面就是关于真谛、俗谛有什么区别的讲解了。其实我们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最好是向师父去请教,这样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热门内容

  • 相关专题

  • 月排行榜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