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想修行变得顺利是需要用心进行的,而且也可以去看看承远大师的修行经历,这样可以让自己从中学到更多的修行知识。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承远大师的修行经历吧!
唐天宝初年(公元742年)三十一岁的承远,在外参学已历数载。经过几位大德的教导,最终受学于慧日三藏座下,得以传授修持净土深妙法门。无论从佛学理论上,还是在修行实践上来说都渐具根基,他此时心想:既是终得其所,就不再外求他物,应收敛身心,择地安心修行是为上策。于是年回到南岳衡山。在山西南方向的岩石下,以树枝茅草构织成屋,内中仅置经像,取求生净土面见弥陀之意。号所居处为“弥陀台”。就在这简陋的居住环境里,承远大师开始了他修行办道的艰辛历程。自己除了勤行般舟三昧外,还以热忱的心力去弘教济生。凡有求道问法者,皆立中道而教之权巧。与此同时,为使所教之众于修行上能速得成就,特示专念法门,教导念佛求生净土。一时间,南极海裔,北自幽都,来求道者不绝于途。《净土圣贤录》卷三记云:“人从而化者万记”。
可谓法缘鼎盛,群萌普荫。此外,为了方便度化一切有缘众生,承远将佛号及净土经典中的精要章句等书写在人群来往较多的巷道里,或是刻在溪谷山崖的岩石上,俾使人们耳闻目濡,互相传诵。以此为助缘,精勤不懈地诱导激励众生信愿念佛往生安养。真可谓用心良苦,度生心切。后来,随着学佛、念佛者的日渐增多,许多善信见承远大师居处破旧,粗衣敝食生活清苦,便皆发心负布帛,斩木石,委之岩户,用以庄严道场供养远师。然而承远并不刻意地去阻拒或攀求,任其自然发展。不久以后寺宇已具规模,遂改名为“弥陀寺”。建寺安僧剩余的物资,则布施给饥馑与疾病的人们。而承远仍然一如既往地坚持俭朴的生活习惯和刻苦的修行作风,于道场中用功办道,弘教济生。此后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改苦行僧之风范,乃至圆寂,未易修学净土之初心。
上述就是承远大师的修行经历,希望对修行者有帮助!修行道路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只要修行者能长期坚持,并且能认真去修行,那么修行的过程就会变得更顺利。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