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一劫中,受身骨不烂;
其聚量高广,大如须眉山。
——《如是语》
根据阿毗达磨哲学,在一个人。临命终时,业(kamma)、业志(kamma--nimitta)、末生地志(gati--nimitta)现前。
在这里,业指的是其人在生命过程中和在死前一瞬间所作善恶之行,即善恶意念。犯有五重罪之人(garuka-kamma),杀父等,或获证禅那之人,他将在临死中妨碍体受此业行。因为它们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乃至可以活现现地浮现在造作人的眼前,可使其它诸业淡然失色。有情也可能会以他死前所造业(asanna-kamma)为临终意念内容。这就叫做死前业。
在死前业不存在的情况下,习惯性的善恶行为(asanna-kamma)现前。比如一个好医生为病人治病,或一个诚实的比丘讲授佛法,或盗贼偷窃。所有这些细微的善恶(katatta-kamma)成为临终意识流之内容。
业志是造作一些重大善恶业时起主导地位的所见、所闻、所尝、所触和所想的心理再现。例如,屠夫看见刀刃或临死时的动物,医生看见病人,以及信徒看见礼拜偶像等。
未生地志意指未来生地的一些标志符号。这通常在临终之人面前呈现,从而有苦乐之记。当这些指示未来生地的信号出现时,如果它们是不顺意的话,当时就应加以调整。这可以通过影响临死之人的念头来达到。这些未来生地的预示可能是火、森林、山脉、母亲的生殖器、天宫及类似物体。(1)
把业,或业志,或未来生地之标志作为一种对象,意识行迁流下去,即使是瞬时死亡。
为了方便起见,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一位临死之人将往生人间,其所意念之对象应是一些善业。
他的生命延续意识被中断,起伏一刹那之后即刻消失。其后,心门意识(mano varavajjana)生起后而又消失。此后进入一个在心理上非常重要的阶段,即运行意识现前。一般情况下此意识能运行七个刹那,但此时由于其力量的微弱,而只能行进五个刹那。它缺少再生的能力,主要作用就是对新的存在起一规化而已。在这里,它所意念的对象为顺意的,所经历的意识也是善的。潜伏意识在两个刹那中记录或识别由其接受过来的意念对象。但是,这种意识此时可能跟随,也可能不跟随下去。最后,死亡意识(cuticitta),即现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刹那现前。
在一些人中存有一错误的概念,下一生的生命是由此最后的死亡意识而起的。其实,它本身没有任何特别的功用。真正导引再生的是在运行意识中所经历的一切藏有。
随着死亡意识的终止,一个人才真正死亡,来源于心智或饭食的物质性质不复生起作用,只有由火大而产生的物质性质延续下去,直到尸体变成尘土。(2)
在再生意识生起的同时,色身(body-decad),性别(sex-decad), 以及意位 (base-decad)。 (kaya-bhava-vatthu-dasaka)也应时而生。(3)
因此,根据佛教,性别是在受胎时决定的,因业力而异,并不是精于和卵子的偶然相撞。(4)前一生旧意识的消亡就是后一生新意识的生起。但是,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实体从过去世传送到现在世。
正如车轮只同地面相触于一点.严格地来说,我们生存的时间仅为一刹那。我们总是在现在,而此现在又在不断地流逝为不可逆转的过去。在此变化无常的生命行程中,每一意识的刹那逝去,即把根深蒂固刻印其上的全部能量传授给它的承续者。因此,每一新意识包含了其前者的潜力。同时又有新的内容。一个人去世时,意识失灭。事实上,它无时无刻不在消失之中,从而在轮回中使其它意识得以新生。此种延续的新意识继承了所有过去的经历。正因为一切感受都不可磨灭地被烙印在恒久变化,纳新藏旧的心田之中,全部潜在能力都由一生转送给另一生,无论色身有无短暂的散灭。这样,它也许会记得前生或过去之事。如果记忆单独依据于大脑细胞,这样的忆想就无法实现。
尸罗车罗比丘解释道:“此业流当下变现的新一有情与其前者非一非同,现前五蕴与其前一五蕴有差别而非一。不过,它们又不是彻底相异,因为它们同属一业力迁流,虽然偶尔在其现前过程中有了一些变更。在感官世界里,这种变化就形成了一新有情的现在。”
根据佛教,死亡是任何一有情心理和物理生命存在的结束,是一个人的精力(ayu),即精神和物质生命(jivitindriya),热量(usma)以及意识(Vinnana)的消失。
死亡并不是一种断灭。虽然一特有的生命期结束了,但是继续启造生命的力量并未断除。正如灯光是无形电能外在可见的表现形式,我们是无形业力的外部显现。灯炮可能被损坏,光亮可能会熄灭,但是电流仍在流动,而光亮可以在其它灯炮上再次产生。同样的,业力继续存在,不受肉体分解的影响。前一意识的消失导引了一新意识在另一个世界的生起。但是,没有一个不变、永恒的实体从现在传至未来。
在以上的情况下,如果临死之前所经所历为善业,则接下来的再生意识则把人类父母的相应精子和卵子作为一物象,那么再生意识(patisandhivinnana)就跃入人类生命延续期(bhavanga)。(5)
在死亡之时,意识流的连续并没有受到破坏,意识之流没有受到破坏,意识之流没有间隔。
再生是在即时发生,无论所生地的远近如何。正如一道发射到空中的电波当下就被准备好了的收音机接收到。心智之流的再生也是瞬间之事,其中没有任何中阴生(antarabhava)的空间(6)。真正的佛教不支持这样的信仰,即死者的灵体在一短暂时期内临时滞留,直到它找到合适的转世之地。
在《弥兰陀所问经》中,即时生的问题得以完美的表达:
弥兰陀王问:
“那先尊者,如果一个人死于此地往生梵天,但是另一人死于此地而往生克什米尔,哪一个首先到达?”
“他们将在同一时刻到达。大王,您出生于哪一个城市?”
“出生于一个叫克罗尸的村庄,那先尊者。”
“克罗尸离此多远,大王?”
“大概十二英里,尊者。”
“现在,大王,想一想克罗尸村。”
“好了,我想了,尊者。”
“现在再想一想克什米尔,大王。”
“好了,我想了,尊者。”
“大王,在此两者中,哪一个你想得比较慢,哪一个想得比较快?”
“两个都同样的快慢,尊者。”
“同样的,大王,离此而往生于梵天之人不晚于离此而往生克什米尔之人。”
“再给我举个例子,尊者。”
“大王,假设两只鸟在空中飞行,并将在同一时刻栖息,其中一只在高处.而另一只于低处。您认为哪一只鸟的影子将先映现于地,哪一个将后映现于地?”
“两只影子将同时出现。不分先后。”(7)
也许有人要问:“精子和卵子是否永远准备好,等待着接受再生意识?”
根据佛教。有情众生无数,世界也无量。授精的卵子并不是唯一再生之途径。在宇宙中小得微不足道的地球不是有情独一可以居住之地。人类不是仅存的有情众生(8)。这样,就有可能相信总有一个适应的方位等待着接受最后一念。落地的一点总是准备好接受掉下来的石块。
[注]
(1)有关这种“预见再生地”之说,请参看W.Y.埃文斯.温斯,《西藏度亡经》,第183页。
(2)根据佛教,产生物质的性质有四种方式:
一、业,即过去的善恶行为;
二、婆陀,物理变化,或包含冷热的火大种;
三、意识,心或心所;
四、阿哈罗,食物中的营养;
(3)见第二十五章。
(4)“个人的特别是在受胎时,由配子的梁色体决定,由此,胚胎具有了发展性别的潜能。”F.亚历山大,《身心病药》,第219页。
(5)那烂陀长老,《阿毗达磨手册》,第273页。
(6)根据藏传,埃文斯.温斯博士写道,有一个可供有情逗留一天,两天,三天,五天,一周之地,直到四十九天。这种观点与佛教相违,《西藏度亡经》,第160-165。
(7)《那烂陀所问经》。第一品,第127-128页。
(8)“在银河系中大约有一百万个不供有情存在的行星系.”F.霍利,《宇宙之本质》,第87-89页。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