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话 罗什门下十哲简介
罗什门下十哲简介——中国佛教史话之二十五
方之
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首的西域高僧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三年(401)到达长安,海内许多著名佛教学者都云集到他的门下,当时号称三千弟子,其中有八百余人参加了他的译经事业。由于人才集中,所以他在十余年间,译出了大批高质量的经、律、论。可以肯定,如果不是人才多,他是不可能有如此重大的成就的。在罗什门人中,僧肇等十人尤为突出,被称为“什门十哲”,他们对罗什的译经事业贡献最大,堪称僧界精英。兹就这十个人的简要情况介绍如下:
(1)释僧肇,京兆(今西安)人,家贫,以傭书为生。因长期抄写典籍,得以备览经史。他好老、庄之学,读《老子道德经》,感叹说:“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也”①。后来他有机会读到旧译《维摩诘经》,很高兴,认为自己找到了归宿。因此他就披剃出家,开始研究佛学。二十岁时,名重关辅。他“既才思幽玄,又善谈说”②。因而受到关内外学者的重视。
僧肇听说鸠摩罗什到了姑臧(今甘肃武威),他便不顾路远前往受学。公元401年随罗什到长安,入逍遥园。协助罗什译经之余,他先后自著《波(般)若无知论》、《物不迁论》、《不真空论》和《涅槃无名论》等重要论文行世。
僧肇亲近罗什时间最长(十余年),受益最多,是罗什的入室弟子。他留下的四篇高水平的论文,后人合编为《肇论》,成为三论宗的重要典籍,千百年来,传诵不绝。他于(414)逝世,年仅三十一岁。
(2)释僧睿,魏郡长乐(今河南安阳东南)人。他少年时代就想出家,到十八岁时才如愿以偿。他是僧贤法师的弟子,二十二岁即博通经论。二十四岁,出外游方。公元401年,鸠摩罗什到长安后,僧睿从其受学,尝慨叹禅法未传华夏,因而请罗什译出《禅要》三卷。译毕,他如获至宝,日夜修习,受到秦主姚兴的敬重。他的才器和风范,被誉为“四海标领”③。
他参加了罗什的译经事业。《成实论》译出后,罗什要他宣讲,并说:“此诤论中,有七变处破《毗昙》,而在言小隐,若能不问而解,可谓英才”④。僧睿秉承师命,宣讲《成实》,发幽阐微,并未咨询罗什。讲毕,罗什对僧睿说:“吾传译经论,得与子相值,真无所恨矣”⑤。僧睿还为罗什所译经论作序文多篇,均载于僧佑的《出三藏记集》。他晚年归心净土,愿生西方。圆寂时,年六十七岁。 (3)释道融,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俗家姓氏不详。他十二岁出家,受到其师器重,命他先读俗书。有一天,师要他去村中借《论语》,他未将书带回,说是已经读过了。他的师父不相信,便另借一本,覆之令其背诵。道融一字不差地背诵完毕,其师惊叹不已,遂鼓励他外出游学。三十岁时,他“才解英绝,内外经书,闇游心府”⑥。他听说鸠摩罗什在长安,便前往请益,什见而奇之,对秦主姚兴说:“昨见融公,复是奇特聪明释子”⑦。姚兴听罗什如此一说,便召见道融,并命他入逍遥园参加罗什的译经事业。
道融到逍遥园之后,请罗什译出《菩萨戒本》。其后什又译《中论》二卷,道融立即宣讲。后来罗什又要他讲新译《法华经》,自己亦参加听讲。事后,罗什称赞他讲得好。他说:“佛法之兴,融其人也”⑧。其时有狮子国婆罗门自负学识渊博,为外道之宗,闻佛法在中国弘扬,心甚不服,乃负笈东来,求见姚兴,要求与中国僧人辩论,优胜者乃得传其教。姚兴同意。当时关中的僧人都不敢与他辩论,罗什很着急。他对道融说:“若使外道得志,则*轮摧轴,岂可然乎?如吾所覩,在君一人”⑨。道融自知才华也不在别人之下,但不知外道读的一些什么书。他便密令将外道所读书目抄下。开辩论会的那天,姚兴和公卿都参加,还有从四面八方来的僧众。双方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婆罗门理屈词穷,但他仍自夸读书多。这时道融便将他所读的书目列出来,又将中国的经史子集等古籍列出,其数量超过他所读的书三倍。婆罗门这才感到惭愧,自知不如,遂向道融顶礼。
道融后到彭城,受其化道者以千计。他七十四岁时圆寂。著有《法华》、《大品》、《金光明》、《十地》、《维摩》等经义疏行世。
(4)竺道生,钜鹿(今属河北)人,俗家姓魏。他是仕族子弟,家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其父为广戚令,被乡里称为善人。道生幼年时代,即很聪明,其父知非常儿,因而十分喜爱。后来道生礼名僧竺法汰为师,开始研习佛理。梁《高僧传》卷七说他“既践法门,俊思奇拔,研味句义,即自开解”。他十五岁时,就开始登座说法,当时一些有学识的人,都佩服他的慧解辩才,无人敢与他酬抗。
道生受戒之后,在庐山住了七年。他认为“入道之要,慧解为本”⑩。鸠摩罗什到长安之后,他与慧睿等人入关从罗什受学,并参与译经工作。关中僧众,都说他是神悟。
道生在长安住了几年,于(409)回到建业(今江苏南京),住青园寺。他是一位思想家,研究佛学,善于思考,认为善不受报,顿悟成佛,著有《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和《应有缘论》等。当时法显翻译的六卷《泥洹》,谈到阐提无佛性,道生表示不同的看法。他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阐提也是众生,当然也有佛性。此说一出,被持保守观点的人将他逐出僧团。他当众发誓说:“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即表厉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之时,据有狮子座”11。言毕,拂袖而去。其后不久,昙无谶译出的大本《涅槃》传到南方,其中亦说阐提有佛性,证明道生所说不违经义。他获得此经之后,即于宋元嘉十一年(434)在庐山精舍开讲。讲毕,果如他的誓言所说在法座上逝世,终年七十九岁。
(5)释僧 ,泥阳(故址在今甘肃宁县东南)人,俗家姓傅。他少年出家,住长安大寺,是著名法匠弘觉法师的弟子。他内外兼通,尤重律义。后秦姚兴即帝位后,崇信佛法,对僧 深表敬重。当时由于鸠摩罗什在长安译经,各地佛教学子皆慕名前往。姚兴以僧尼既多,理应建立规章制度,封僧 为后秦的僧主。他在诏书中说:“僧契法师,学优早年,德芳暮齿,可为(后秦)国内僧主”12。姚兴赐给他的车辆乘舆,他都不用,宁愿自己步行,将那些东西转赠给老年和有病的人。所收供养,亦常充众用。自己虽已年老,但讲说经律,诲人无倦。后秦弘始末年(415)逝世,终年七十岁。
(6)释昙影,不知何许人也。梁《高僧传》卷六说他“性虚靖,不甚交游”。常讲《法华经》和《光赞般若》,每开讲席,听众上千。后入关中,受到秦主姚兴的礼遇。鸠摩罗什到长安后,昙影从其受学。罗什对昙影大加赞赏。他对姚兴说:“昨见影公,亦是此国风流标望之僧也”13。姚兴即命昙影入逍遥园,参加罗什的译经工作。什初译《成实论》,参与其事者就《论》中某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反复争论,昙影嫌其庞杂,乃总结为五个方面的问题,上呈罗什,什曰:“大善,深得吾意”14。其后罗什又译出《法华经》,昙影为之作《法华义疏》四卷。后又为什译《中论》作注。晚年隐居深山,潜心修道。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圆寂,世寿七十岁。
(7)释慧严,豫州(今河南省)人,俗家姓范。十二岁,即博晓诗书。十六岁出家,开始精研佛理。三十岁成为著名的大学者。梁《高僧传》卷七说他“迄甫立年,学洞群籍,风声四远,化洽殊邦”。他听说鸠摩罗什在关中,即前往受学,并参加译经工作。后返京师(今南京),住东安寺,受到宋高祖刘裕的敬重。刘裕伐长安时,要慧严同行,严初不愿意,说道:“贫道事外之人,不敢闻命”15。但是由于刘裕的苦求,慧严不得已,只好同行。后来他又回到建康(南京)。昙无谶在凉州译出的《大涅槃经》传到南方之后,慧严、慧观与谢灵运等人加以改编,称为《南本涅槃》,研习的人很多,出现了一批涅槃师。宋元嘉二十年(443),慧严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8)释慧观,清河(在今河北省内)人,俗家姓崔,十岁便以博见驰名。二十岁左右出家,到处游方参学。后赴庐山,向慧远请益。听说罗什入关,他又北上求教。他研究佛学,善于思考,在罗什门下,与僧肇齐名。当时人称:“通情则(道)生、(道)融上首,精难则(慧)观,(僧)肇第一”16。罗什新译《法华经》,慧观即作《法华宗要序》一文,简呈罗什,什赞叹,并鼓励他说:“善男子所论甚快。君小却当南游江、汉之间,善以弘通为务”17。罗什逝世之后,慧观就到了荆州,受到司马休之的敬重,并为之建高悝寺。由于慧观的宣化,使荆楚地区许多人归信了佛教。不久,慧观回到建康(今南京),住道场寺。他是一位“既妙善佛理,探究《老》《庄》,又精通《十诵》、博采诸部”18的学者,所以向他求法问道的人,整天络绎不绝。宋元嘉年间(424—453)去世,世寿七十一。著有《辩宗论》、《论顿悟渐悟义》和《十喻序赞》等行世。
(9)释道恒(又作道常),蓝田(今属陕西)人,幼年时代,即与常儿不同。他九岁在路上玩耍时,被一个名叫张忠的隐士看见,叹息说:“此小儿有出人之相,在俗必有辅政之功,处道必能光显佛法,恨吾老矣,不得见之”19。道恒从小就失去双亲,有后母一人,恒侍奉若生母。因而以孝闻名于世。他家贫,常以绘画所得薄酬收入赡养后母。二十岁时,后母亦亡。他办完丧事之后,即出家修道。他笃志好学,内外兼通。鸠摩罗什到长安之后,他即从其受学,并参与译经事业,甚受器重。秦主姚兴见他有才华,即派尚书令姚显逼他“罢道从政”,协助治理国家。他回报姚兴表示不愿意。姚兴又给罗什和僧契二人写信,请他们帮忙劝道恒还俗从政。什、 认为此事不能勉强,希望姚兴“施既往之恩,纵其微志”20。姚兴仍不死心,多次下书促道恒罢道从政。道恒叹曰:“古人有言,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21。他为了逃避姚兴的纠缠,便遁入山中,林栖涧饮,专心修道。公元417年死于山舍,终年七十二岁。著有《释驳论》和《百行箴》等行世。
(10)释道标,不知何许人也。他与道恒是同学,有才华,亦在罗什门下参加译经工作。秦主姚兴逼道恒罢道从政,也同样逼道标。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位学只才华都好的人,梁慧皎竟未为他专门立传,只在《道恒传》中附带地提到他。从姚兴给道恒、道标的信中,可以看出姚兴对他们二人是同等看待的。这就充分反映道标的道德和学问也是备受世人敬重的,著有《舍利弗毗昙序》和《弔王乔文》等行世。
上述十人中,前四人是罗什最得意的弟子,又被称为“什门四圣”。又十人中的前八人,亦称“什门八俊”。这些人,对中国佛教文化事业都曾作出重大贡献。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12 13 14 19 20 21梁《高僧传》卷六。
⑩11 15 16 16 18梁《高僧传》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