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住世时,众生善根淳厚,老实依佛修行,故证道者多。去佛世遥,众生善根日薄,不听善士引导,证道日稀。若佛今以教周利槃陀之法调伏我们,必有人曰:何必扫地,关键在于扫除烦恼尘垢,扫地只是形式而已,遂不肯扫地;或曰:佛开八万四千法门,应病与药,随机教化,此法不适合于我。时代背景不同,修学环境不同,更甚者,根机不同,把他用在后学身上,会不会不太现实呢?确实值得深思……
今阅顽石同修《关于念诵的话题》一文,一面非毁念诵过时,一面又言“并非对念诵持有异议”,既“坚信一切教法皆是佛陀无限悲心与智慧,对相应根机的众生而演说的”,又不承认念诵在现今仍有其相应根机的众生,似乎认为少念几座,躲在静地独自修法更适合现在根机。真是这样吗?《楞严经》中,在抉择三摩提修法从何根入手最为超胜时,佛言:“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于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最后结论,于娑婆众生,耳根最为圆通。文殊菩萨赞曰:“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海公上师亦云:“修定从念诵下手,是为上法”,“于念诵仪轨时,能摄身口意三业谓之总持”。可谓完全继承释迦家风也。而法友认为其是“把人都定在一个模式里,是否太机械化了”,不知是继承何种家风?以我等凡夫皆随烦恼自在,妄想纷飞,若不以念诵这种模式摄持三业,不知最后漂流何趣。又言“久坐成疾者,不乏其人”,然“久坐成疾”真是因为“念诵成疾”吗?是坐的姿势不对吧!好好念诵可调节身心,不会否认吧!又云“天天讲著念诵怎样的殊胜,但也没见多大利益”,自己却也承认“历代传承祖师确实树立了许多念诵成就的榜样”不知“成就”算不算是“利益”?现在世间很多人念诵获益匪浅,自己没见到吧,还是不愿承认呢?又说“念诵只是会给人们种个善因而已”,则更不知所云为何?
总之,一味强调大德的教化方法要随弟子的所需,这种依止法是颠倒的。《广论》引博朵瓦云:“修解脱者,更无紧要过于尊重,即观现世可看他而作者,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从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所以如理依止善知识是道之命根,不肯依止传承诸师教导,硬要自己给自己安排一种主观臆造之修学方法,是十分危险的。
修行从念诵下手
三藏十二分教,文义浩如烟海,智者尚且怖其文繁,初学岂易识其密奥。故有出家经年者,虽欲好心修行,却不得其门而入。或闭居茅蓬,欲修禅定了生脱死,然止观之资粮不备,缺因少缘,定岂易得?倒是走火入魔者不乏其人。又有迷于钻求教理者,皓首穷经,却于对治烦恼之法懵然莫辨。如是修行,后世之增上生亦无把握,岂非辜负现在宝贵难得之暇身乎?幸赖祖师慈悲,组织修法仪轨,尽纳三藏之精深教理,次第安排且极具善巧,令修行者有轨可循,涅槃菩提之路可得而登矣!如《上师供》,从迎请资粮田、礼赞、供养涵摄有整个七支供修法,乃至显密全圆之道次第修法,亦皆俱全。故虽仅仅对《上师供》作一次忆念修,亦与修习三藏十二部无异,何其殊胜无比!
通过念诵仪轨,不仅对道次第进行了串习,而且念诵本身亦是修习止观之捷径。一心专注于念诵所缘,即是修止;待其熟练随文入观,此即修观。故于所修仪轨,不宜频频更换,每日坚持四次瑜伽不动摇,日久不欲其定亦不得矣。宗大师一次随众上殿修持,众诵般若行法时,宗大师入定住于明了性空无执之中,至课毕始出定。定公上师在近慈寺,一次随众念诵仪轨,自然入定,下殿方觉。唯其轻忽念诵,以为同一仪轨,何必日日念之,不如上殿好好养息,下殿可以多多钻研教理,如此则不得受益。此岂止“舍本”,“末”亦不得“逐”矣。吾等平日所学教理,正应用其提高念诵质量,若所闻之法不能用于实修,则听闻之意乐何得而增,闻法之利益从何而得?相反,如若以殷重心大声念诵,必能感得上师三宝本尊护法之加持,身心于善法极具堪能,诸多障碍亦风吹云散。佛言:“凡我弟子,非禅即诵。”大声念诵即随佛学,是信心之表现,不得加持岂佛妄语耶?《广论》引《妙臂请问经》云:戒风吹燃念诵火,大精进焰烧诸恶。”无始以来身口意三所造之罪,亦一烧而尽。同时,念诵对调节气息及身心亦极为有利,还能感得韵音和雅等果报。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念诵好处极多,故凡正信出家之人,理应高度重视,对自己在念诵中出现之障碍下定决心予以克服。或因昏沉掉举,或因体力虚弱,或因与众不和,诸如此类,应以无畏之大精进大勇猛,觑而视之,以最极浓厚之意乐心欢喜心投入念诵。
编辑:小月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