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三十二世牛头山法融禅师

发布时间:2019-10-15 10:10:42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法融禅师

\

  法融(593-657),禅宗牛头派的创始人,俗姓韦,润州延陵(江苏丹阳县延陵镇)人。十九岁即尽通经史,因阅《般若经》,遂皈信佛法。后入茅山,依炅法师出家,二十年中专精匪懈,入大妙门。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法融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禅室,潜修禅观,净侣四至,百有余人。禅宗四祖道信大师闻之,往付顿教法门。以牛头山为中心之法系遂称为牛头宗,自法融至慧忠,称为牛头六祖,盛极一时,入宋以后渐衰。贞观二十一年,法融在幽栖寺开讲《法华》。高宗永徽三年,应请至建业讲《大品般若》,后又讲《大集经》。显庆元年,应请住建初寺,次年正月二十三日示寂,寿六十四,腊四十一。[1]

\


  【简介】
  佛祖道影白话解(二)禅宗初期祖师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三十二世牛头山法融禅师
  师,润州韦氏子。年十九,投茅山落发。后入牛头山北岩之石室,静坐观心。适四祖踵至,问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遂延祖入庵。祖见虎狼围绕,作怖畏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于师座上书一佛字,师竦然不敢坐;祖曰:“犹有这个在!”师乃稽首请益。祖为说法要,且曰:“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向后当有达者,绍汝元化。”自尔法席大盛,后得上首智岩,付嘱法印。明年正月十三日,不疾而化。
  赞曰
  宴寂空山 禽兽作侣 赖遇作家 坐断佛祖
  狼踪虎迹 日轮当午 前日后日 问取庵主
  或说偈曰◎宣公上人作
  牛头静坐习观心 四祖亲来访至人
  虎狼恶兽同围绕 鹤雁良禽各闻经
  佛字未空犹存执 法缘殊胜尚精勤
  无疾而化真自在 谈笑往生遗高风
  白话解
  第三十二世的牛头山法融法师。这位禅师他在牛头山那儿修行,所以有的人就称他叫牛头师,不叫他的名字。
  师,润州韦氏子:这牛头祖师他的名字叫法融,他是中国润州的这个地方的人,俗家姓韦。年十九,投茅山落发:在他十九岁那一年,他就到茅山那个地方落发,出家修行了。所以出家修行是越早越好,童真入道是最好的。
  后入牛头山北岩之石室,静坐观心:在茅山那个地方住了一住,他觉得还很多人,所以以后又到牛头山去了;在牛头山北边有一个石岩,石岩里有个洞,到那地方去修行了。在那地方,就参禅打坐,总观看自己的心。
  适四祖踵至:在这个时候,四祖道信禅师到这儿来。问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就问法融禅师:“你看的是谁?心是个什么东西?”(注1)
  师无对,遂延祖入庵:他不知道怎么样答覆好,没有办法答覆;这时候就请四祖到他这个石室里边。
  祖见虎狼围绕,作怖畏势:到这石庵里边,四祖一看有四、五头老虎,有七、八只饿狼,都在给他做伴侣,来陪着他打坐,也都在那地方陪他修行;四祖看见这些虎狼,就假装害怕的样子。
  师曰:犹有这个在。法融禅师一看四祖害怕,他也不知道这是四祖,就说:“喔,你还有这个在呢!”这个是什么?就是说四祖:“你还害怕呢,你还没有看空呢!”
  祖于师座上书一佛字,师竦然不敢坐:四祖道信大师听他这么样讲,也没有讲什么,就在牛头法融禅师法座那个地方写上一个“佛”字;法融禅师一看这个“佛”字,也就不敢坐下来。
  祖曰:犹有这个在。那么四祖大师就说:“你还有这个在,你还没有空呢!”连一个“佛”字你还没有空,那只是一个字,你怕它干什么呢?所以这祖师和祖师当时也在那儿互相打机锋、互相报复,他说他“犹有这个在”,他也要说一说他“犹有这个在”。
  师乃稽首请益:这样一来,法融禅师就向四祖顶礼叩头,请求四祖来教化他,教他怎么样修行。祖为说法要:四祖大师就给他说这个中道的法要,这中道的法门要怎么样修行?
  且曰:又说了。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我是接第三祖僧璨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顿教的法门,你得这个法门,你一修行就可以成佛;我现在把这个法传给你了。向后当有达者,绍汝元化:那么以后会有个聪明有智慧的人,继续你的法化。“绍”,就是继续。
  自尔法席大盛:由这个之后,法融禅师就很多人来听他讲法了。后得上首智岩,付嘱法印:后来他得一个上首的弟子,叫“智岩法师”;他传给他这个心印的法门了。
  明年正月十三日,不疾而化:次年正月十三那天,法融禅师也没有什么病就往生了。
  赞曰
  这个偈赞,就是用很简单的几句话来赞叹这位法融禅师。这几句话怎么说的呢──
  宴寂空山,禽兽作侣:他一个人在这空山里头,人到不了的地方,在那儿参禅打坐,有飞禽走兽来给他作伴。这些个飞禽走兽都是到他那儿去求佛法,循规蹈矩地来保护着他;老虎做他的护法,豺狼也做他的护法,一切的恶禽做他的护法,善的禽也做他的护法。
  赖遇作家,坐断佛祖:“作家”,就好像写文章的作家;这个是修行的作家,就是造就佛祖的作家,就是说的四祖。幸亏他遇到大作家,把这个佛的执着都没有了。
  狼踪虎迹,日轮当午:这个狼走的脚印和虎走的脚印,就好像太阳正在中午的时候。
  前日后日,问取庵主:或者在昨天、或者是明天,这种修行的消息,应该亲近这个庵主──在这儿石室里坐的这个老修行。
  又说偈曰
  在这儿又偈赞曰:
  牛头静坐习观心:法融禅师在牛头山那儿打坐,修行这观心的法门。
  四祖亲来访至人:四祖道信禅师大约自己观这因缘成熟了,所以到这儿来访法融禅师。
  虎狼恶兽同围绕:到这儿一看,他有这个虎狼恶兽在这儿前前后后围着他。
  鹤雁良禽各闻经:听他佛法的,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都有,又有鸿雁,都在这儿听经;他一说法的时候,这些鹊鸟都在那儿老老实实地听他讲经说法。
  佛字未空犹存执:四祖大师来考验他,看他修得虽然老虎都亲近他,禽鸟都亲近他,可是他还有一点点执着;一点点什么呢?也就是佛字他还没有空呢!
  那么说这个佛字空,是不是就那么说我空了,我在那儿写个佛字,我坐上它,这就是我空了吗?不是的,这不可以冒充的。不可以说,我想我空了,我就空了;我想我是佛,我就是佛了!不是这样子的。好像现在那些个旁门外道说EverybodyisBuddha,你是佛,我也是佛,他也是佛,大家佛、佛、佛。是佛,你为什么还那么贪?你怎么不想研究研究你为什么还那么贪、还那么大的瞋心?佛像你那么大的瞋心?佛像你那么大的痴心?贪瞋痴慢疑那么大,就是佛了?这真是骂佛呢!
  那怎么样呢?他若空了,自然就没有那个执着了,根本就不会说是怕。不是说我故意壮下胆了,我不怕;你壮下胆了,你敢杀人呢!何况坐一个佛字?这是不对的!人人可以成佛,但是要修行才能成佛;不是说人人都是佛了,不要修了;你愿意吃肉就吃肉,愿意喝酒就喝酒,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是佛嘛!不是那样子的。那样是拨无因果,将来一定堕地狱的!
  法缘殊胜尚精勤:这位法融禅师他法缘很盛的,很多人都相信他,皈依他,信仰他;但是他还是那么勇猛精进,一点也不懒惰。
  无疾而化真自在:你看我们修行修的什么?这修,要没有病痛;死的时候,“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若这样子,这是真正自在了。
  谈笑往生遗高风:在那儿,他一边讲一边笑,和人讲话就往生极乐世界去了。你说这多自在,多自由啊!自由自在的,无挂无碍的。若能这个样子,那就是一个真修行的人,什么挂碍也没有了,什么也不贪恋了──身不贪恋,意不颠倒。
  ──宣公上人.一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讲解
  注1:法融禅师见四祖道信大师的公案,《指月录》详载如下──(法融禅师)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学世典非究竟法,般若真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
  后入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鸟衔花之异。唐贞观中,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异人,乃躬自寻访。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否?”曰:“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祖曰:“阿那个是道人?”僧无对。别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祖遂入山。
  见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祖问曰:“在此作什么?”师曰:“观心。”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便起作礼曰:“大德高栖何所?”祖曰:“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师曰:“还识道信禅师否?”祖曰:“何以问他?”师曰:“向德滋久,冀一礼谒。”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曰:“别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
  绕庵惟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这个是什么?”师无语。少选,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竦然。祖曰:“犹有这个在。”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瞋,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
  【法师介绍】
  法融,是禅宗牛头派的创始人。俗姓韦,润州延陵(江苏丹阳县延陵镇)人。十九岁(612)入句容茅山从三论宗僧炅法师剃度。后从大明法师钻研三论和《华严》、《大品》、《大集》、《维摩》和《法华》等经数年。大明寂后,漫游各地,从盐官(今浙江海宁县)邃法师、永嘉旷法师等听讲各种经论,深有造诣;但觉全凭知解不能证入实际,因而复入山凝心宴坐,过了二十年习定的生活。
  唐初武德七年(624)平定了吴越,左丞相房玄龄奏请淘汰寺庙僧徒,法融即挺身入京陈理,御史韦挺看了他的《表》辞情文并茂,和房玄龄协定后才把这事打消。贞观十年(636)他到南京牛首山幽栖寺北岩下构筑一所茅茨禅室,日夕参究,数年之间,同住的法侣就有一百余人。这时牛首山的佛窟寺藏有佛经、道书、佛经史、俗经史和医方图符等七藏,是刘宋初年刘同空造寺时到处访写藏在寺里的著名经藏。法融得到佛窟寺管理藏经的显法师允许,在那里阅读了八年。摘抄各书的精要,然后回到幽栖寺,闭门从事研究。
  贞观二十一年(647),法融在幽栖寺开讲《法华经》。永徽三年(652)邑宰请他出至建业讲《大品般若》。江宁县令李修本又请他讲《大集经》。
  显庆元年(656)司功萧元善再三请他住建初寺,次年(657)即寂于该寺,时年六十四岁。
  法融和禅宗四祖道信的关系,《续高僧传》并无记载。明确的记述法融受道信印可为牛头禅初祖的事实,是晚出的刘禹锡的《融大师新塔记》(《全唐文》第六百零六卷)、李华的《故径山大师碑铭》、《故左溪大师碑》(《全唐文》第三百二十卷)、李吉甫的《大觉师碑铭》(《全唐文》第五百一十二卷)和宗密的《禅门师资承袭图》等。
  法融的门下,据《续高僧传·法融传》说,他初入牛首山时有道綦和道凭,这两人的事迹都不详了。《宗高僧传》卷八有《昙璀传》,说昙璀晚年曾事牛首山法融,称法融为东夏的达摩。他受了法融诲示以后,即隐居于钟山,后入润州竹林寺。从最初的师承关系说,昙璀应该是牛头宗的第二世,但后来却公认智岩为二世。至于牛头宗法系六世的次第,都是比较后起的说法,而各种记载里也互有出入。唐刘禹锡的《融大师新塔记》以法融、智岩、法持、智威、玄素、法钦为牛头宗传承的次第,但未称为六祖。李华的《故径山大师(玄素)碑铭》所记的传承是:法融、智岩、慧方、法持、智威、玄素六世。这种系统传说在玄素(668—752)生前似已成立。到了宗密时(780—841)更确定了牛头宗的世系,以法融为第一祖,智岩第二,慧方第三,法持第四,智威第五,慧忠第六。又说智威的弟子有润州鹤林寺玄素,玄素的弟子有径山道钦(一称法钦),都是相承传授牛头禅的宗旨的。牛头宗的世系,后来即以此为定说。
  据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说,牛头宗是从道信下傍出的一派。初祖慧融(即法融)禅师曾多年精研般若空宗,后遇道信印证所解。道信告诉法融说,此法从上以来只委一人,他已将法付与弘忍了,因而嘱咐法融说,可以自立一支。法融后来果于牛头山创宗,位当初祖,辗转传了六代。这一宗和南北二宗都没有关系。一说是法融在牛头山得自然智慧后,道信亲自过江去加以印证的。但道信当时住蕲州(今湖北蕲春)双峰山三十余年,为全国禅徒所仰望,法融到双峰山去问法是可能的。
  法融的著述,据《宋高僧传》卷十《唐天台山佛窟岩遗则传》说,遗则曾为法融的文集作序,其书三卷现已失传。现在所传的只有存于《全唐文》卷九百零八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中的《心铭》,共一百九十八句,每句四字。《心铭》主张:‘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又说:‘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这种思想显然成为后来南宗所倡导的顿悟说的先声。此外,据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十一及永明延寿《宗镜录》卷九十七所记,法融还有一种著作叫《绝观论》。此论近代出土的卷子本有四本(巴黎国民图书馆藏三本,北京图书馆有一本)。这些大概都是唐贞元十年(794)前后的写本,篇幅似乎不完全,《宗镜录》卷九十七引文未见于他本,但第九卷及七十七卷所引之文,敦煌本都有。
  牛头禅的特色在于排遣多言,而著眼于空寂。所以从《宗镜录》卷九十七所引法融《绝观论》的文句看来,法融认为六根所缘的并悉是心,而心性又是空寂的。他说从境起解是智的作用,而自身心性是智的境界。他从心的照用和静止的状态说明心的舒卷,‘舒则弥游法界,卷则定迹难寻’。这和他的《心铭》‘目前无物,无物宛然’的说法是一脉相通的。至于他的禅风,重在无心绝观,或绝观忘守。这和道信禅法以坐禅观心守一为主的,不很相同。所以他们中间的有无传授渊源,今人还是有异论的。
  据日本古经录所载,法融还有《注金刚般若经》一卷、《金刚般若经意》一卷、《维摩经记》二卷、《维摩经要略疏》一卷、《华严经私记》二卷、《法华名相》一卷(见《惠运律师目录》、《智证大师将来目录》和《东域传灯录》等),共有六部七卷之多,都已失传。
  【与牛头禅】
  简介
  法融——牛头禅的创始人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法融出禅关,开始在今南京西南的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创立茅茨禅室,授徒传法。“数年之中,息心之众百有余人。”法门逐渐兴盛,其禅法系统被称为牛头禅。法融的禅学思想主要见于他所著的《绝观论》和《心铭》两部著述。其思想是建立在般若空观和玄学的基础上,具有明显的空宗和玄学的特色。在《绝观论》中,他主张“大道冲虚幽寂”,故立“虚空为道本”。在《心铭》中,法融提出“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在他看来,“境随心灭,心随境无”,无心无境,心镜本寂,这便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基于这一理论,所以他在禅修上认为“无心可守,无境可观,应该“绝观忘守”。绝观忘守的方式就是“一切莫作”,“一切莫执”的“无心用功”。
  观点
  他特别反对任何有计较、分别和执著的修习,认为道是不待求,无可求的,不求即是。只有无修而修,才能证入“灭尽生死,冥心入理”的解脱境地,即所谓“无心合道”。他的这一思想与提倡坐禅观心的东山法门有显著的不同,而与南朝玄学思想若合符节。在此基础上,牛头禅进而提出了“无情成佛”、“道遍无情”的观点。“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联就是牛头禅的典型写照。
  牛头禅的宗意主要是以般若思想为背景,达到世界万物以及社会人生如梦如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丧己忘情”,超脱苦难,获得解脱。
  牛头禅相传六代后,至唐末渐衰。日本僧人最澄入唐求法,曾从天台山禅林寺僧俺然受牛头禅法。
  法融大师《心铭》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  往返无端,追寻不见。一切莫作,明寂自现。  前际如空,知处迷宗。分明照境,随照冥蒙。  一心有滞,诸法不通。去来自尔,胡假推穷。  生无生相,生照一同。欲得心净,无心用功。  纵横无照,最为微妙。知法无知,无知知要。  将心守静,犹未离病。生死忘怀,即是本性。  至理无诠,非解非缠。灵通应物,常在目前。  目前无物,无物宛然。不劳智鉴,体自虚玄。  念起念灭,前后无别。后念不生,前念自绝。  三世无物,无心无佛。众生无心,依无心出。  分别凡圣,烦恼转盛。计校乖常,求真背正。  双泯对治,湛然明净。不须功巧,守婴儿行。  惺惺了知,见网转弥。寂寂无见,暗室不移。  惺惺无妄,寂寂明亮。万象常真,森罗一相。  去来坐立,一切莫执。决定无方,谁为出入。  无合无散,不迟不疾。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心无异心,不断贪淫。性空自离,任运浮沉。  非清非浊,非浅非深。本来非古,见在非今。  见在无住,见在本心。本来不存,本来即今。  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  灵知自照,万法归如。无归无受,绝观忘守。  四德不生,三身本有。六根对境,分别非识。  一心无妄,万缘调直。心性本齐,同居不携。  无心顺物,随处幽栖。觉由不觉,即觉无觉。  得失两边,谁论好恶。一切有为,本无造作。  知心不心,无病无药。迷时舍事,悟罢非异。  本无可取,今何用弃。谓有魔兴,言空象备。  莫灭凡情,唯教息意。意无心灭,心无行绝。  不用证空,自然明彻。灭尽生死,冥心入理。  开目见相,心随境起。心外无境,境外无心。  将心灭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境随心灭,心随境无。两处不生,寂静虚明。  菩提影现,心水常清。德性如愚,不立亲疏。  宠辱不变,不择所居。诸缘顿息,一切不忆。  永日如夜,永夜如日。外似顽嚣,内心虚真。  对境不动,有力大人。无人无见,无见常现。  通达一切,未尝不遍。思惟转昏,迷乱精魂。  将心止动,转止转奔。万法无所,唯有一门。  不入不出,非喧非静。声闻缘觉,智不能论。  实无一物,妙智独存。本际虚冲,非心所穷。  正觉无觉,真空不空。三世诸佛,皆乘此宗。  此宗豪末,沙界含容。一切莫顾,安心无处。  无处安心,虚明自露。寂静不生,放旷纵横。  所作无滞,去住皆平。慧日寂寂,定光明明。  照无相苑,朗涅槃城。诸缘忘毕,诠神定质。  不起法座,安眠虚室。乐道恬然,优游真实。  无为无得,依无自出。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心若不生,法无差互。知生无生,现前常住。  智者方知,非言诠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义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