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空法师 月亮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佛陀时代到如今,月亮都是人们心目中的重要事物。 借助月亮的殊胜来讲法 月在佛教中被用来比喻人的自性,因为自性本来清净圆满,皎洁如明月,一旦自性被迷惑,就犹如月被事物遮盖一样。 《佛说月喻经》是施护法师翻译,其中佛陀就借助月亮的殊胜来讲法。 如世所见,皎月圆满,行于虚空,清净无碍……今我所说,犹月行空,清净无碍,譬明眼人,涉履诸险,离诸疑惧。 这里指明出家人如何与信众相处,应该具足威仪,保持初发心出家的状态,具足惭愧,不论是身体还是心念都不散乱。 借用月亮来比喻,月亮虽然在空中运行,但不留痕迹,和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是一个道理。出家人也应该是这样,虽然身处世俗去度化众生,但不要被世俗所污染,应该如月亮一般清净无碍。 《华严经》中有一首偈语: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 意思是说:菩萨像是天上的月亮,高高挂在毕竟空上,众生心湖里的水,如果清净没尘垢的话,菩提月光就会映现了。如果众生的心地不清净,人品污秽,光明就不会显现,佛性就不会现前。 标月指是佛教著名的一个词汇。标,表之意。指,示月之指,称为标月指,即指佛所说之诸法,亦即八万四千法门、五千余卷之经文。 就是说,一个人用手指向月亮,应当看到手指指向的月亮,而非手指本身。 《楞伽经》卷四说: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愚人只看到指头,而看不到月亮。运用语言宣说佛法,如同用手指指月亮。手指是语言,月亮是真理。而执着于语言文字的人,怎能看到真理的本身? 祖师大德用月亮来表达证悟的境界和作为接机的方便 禅宗以本来无一物之境界为上乘,以万虑皆空为至德。主张不立文字,不下注脚,亲证实相,方为究竟。认为一切言教无非为示机之方便而设,如以指指月,使人因指而见月。以言教而显示实相,然言教本身并非实相。 《指月录》是禅门重要的著作,此书集录自过去七佛至宋大慧宗杲之禅宗传承法系的言行传略。收录过去七佛、应化圣贤、历代祖师的公案语录。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的上堂法语这样说:菩萨恩泽遍十方,檀信投诚即蒙光。欲知感应道交处,请看一月印千江。 唐代禅师玄觉大和尚写的《证道歌》中的两句最有气势、最富于深刻的佛理是这样的:一性融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佛教也经常用月亮来表达赞美和警示无常 《瑜伽焰口施食仪轨》中说:金乌似箭,玉兔如梭。 金乌指代的是太阳,玉兔指代的是月亮,通过这两句话来告诉我们,生命无常如开弓之箭,织机之梭,要精进不放逸。 佛教还用月亮来赞美佛陀,如佛面犹如净满月,亦如千日放光明,圆光普照于十方,喜舍慈悲皆具足。 赵朴初为弘一法师题诗,也用月亮来赞美: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佛教根据月圆月缺来精进办道 白月、黑月是古印度历法中的概念。白月即指从新月至满月期间,古印度人称之为白月一日至白月十五日,而黑月一日至十五日是指满月后至新月前期间,称为黑月一日至十五日。 半月诵戒是佛教的传统,沿袭至今,诵戒有着积极的作用。 初一和十五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也是个重要的日子,佛教的斋日也包括初一和十五,古圣人也建议人们在月圆时收敛身心,松驰身心,人们最好在月圆时把心收回来并且守持斋戒。 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古今中外都对月亮寄予美好的愿望,面对一轮皎洁的月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境。佛教和月亮也有此不解之缘。 希望在同一个月光照耀下的众生,能够彼此珍惜缘分,以诚相待和谐共处,不自扰不扰人,共同营造和谐幸福的生存环境。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