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觉是永嘉人,俗姓戴,是佛教史上的有名人物,有《永嘉证道歌》传世。他出家后遍阅三藏,精通天台宗止观之法,又对禅定深有契悟。后来听到慧能禅师于曹溪传法,有大名声,便与一好友同至曹溪,拜见六祖慧能,想印证一下自己所学。
玄觉至曹溪,见六祖,绕六祖三匝行礼致敬。本来,三匝礼是佛教中通用的行礼办法,在佛陀的时代便已广泛使用。玄觉绕慧能三匝,从形式上看也说得过去了,但他行礼时却高视阔步,挺胸昂头,很有一些目中无人的意味。 慧能心中不悦,厉声问道:「出家作和尚,应该身具三千威仪,心念八万细行。这位大德是从哪里来的?这么傲慢自负!」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佛教的说法,意指和尚应该注意各种礼节,一点小事都不能苟且,应该谦恭作人,虚怀万物,不可傲慢自负,狂妄自大。慧能指责玄觉的正是这点。 那知玄觉立即张口说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谁有工夫去注意那些繁文缛节呢?」慧能一听,知道玄觉是位佛门人材,便又说:「既然如此,你何不体会无生,明了无速的道理呢?」玄觉回答:「这怎么能做到呢?体会本来就是天生的,明了也没有什么迅速可言。你让我体会、明了,我却是无法做到的。」慧能一听,心中大喜,说道:「好好!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你真是已经开悟了。」 玄觉见自己的所学得到慧能的认可,高兴万分,便恭恭敬敬地向慧能重新行礼。礼毕,玄觉告辞。慧能说:「你返回得是不是太快了。」玄觉说:「我本来就没动,哪里有什么太快呢!」慧能道:「谁知道你没动?」玄觉回答:「你心里知道。」慧能道:「你把无生的意思理解得非常好啊!」玄觉反问:「无生难道还有什么意思吗?」慧能回答:「无生如没意思,谁能理解它呢?」玄觉道:「理解本身也是没意思的。」慧能欣喜万分,连声称赞玄觉不已。玄觉便停下住了一宿。当时人因而称玄觉为一宿觉。」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其间的应付对答往往出人意料,难以理解。但若以禅的精神来理解,却又无处不通,字字圆润。人生无常犹如苦海,本来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故在小乘佛教中,人们追求的目标是灰身灭智,希望永远不要再入轮回圈内。及至大乘,龙树提出无生无灭的教义,便把人放到了更高的宇宙精神之中,把灭苦的方法从灰身灭智的外向追求转到了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人的苦乐只在精神的一念而已。这便是中国禅宗精神的最初源头。 对禅宗来说,人生若从现象的角度加以思考,当然是无常迅速、痛苦不堪的,所以,这则故事中便有了玄觉对慧能指责的如上回答。慧能听到玄觉的回答,以为他还停留在现象世界,未能开悟,便挑出无生、无速等教义加以启发,不知玄觉却早就悟到事物的根本。事物的根本是什么呢?禅宗认为那是超越一切差别的世界,无生无减、无苦无乐、无快无慢,人的一切语言、思想、活动都不能对它发生任何影响。所以,当慧能挑出无生、无速的话题后,玄觉便干脆予以否定,回答自己做不到。这便把问答从现象世界一跃提升到本体世界,而且非常符合禅的道理,玄觉因而获得慧能的认可。 及至玄觉告辞,两人的对答仍是在本体世界对禅的精神之继续展开,话语之间也涉及了禅者对两个世界的态度。禅宗认为,人的精神开悟之后,便与宇宙精神化而为一。那宇宙精神是无差别的,对它来说,没有动静之分,人的意识也不能对之稍加分别。所以,觉悟后的禅者便也没有动静之分,他行住坐卧,精神却如如不动,没有行住坐卧之别。故而,玄觉明明要告辞返回,却回答说自己本来就没动。这就是禅的精神。通过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应可以从一个侧面理解一些禅的道理了吧!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