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法师开示】惟觉长老:慈悲喜舍

发布时间:2019-10-21 10:03:44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凡夫众生都有亲、有冤、有爱、有憎、有取、有舍,因而产生种种喜怒哀乐,这些都属于众生心。修四无量心是一个方便,能够破除我们对冤亲、憎爱的执着,启发我们的大慈悲心。

依根解结 冤亲一相

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假使能够把冤亲化成平等,心就没有挂碍,心量就广大。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就要修慈悲观,包含七周缘慈及四无量心两种法门,目的就是在解脱我们过去和现在心当中执着的观念。过去认为亲就是亲、冤就是冤,始终是根深柢固,不能释怀,现在用慈悲心把它化掉,化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冤亲平等,最后归到无憎无爱。

\

小乘和大乘都修慈悲心,小乘修慈悲心是在增长福德,因为慈悲心是最大的福报,运用这个福报,希望能够契入涅槃,目的是在自利;大乘修慈悲心,并不积极地要出三界、了生死,因为离开了三界,就不能建功立德,也没有办法度众生。因此,大乘修慈悲心,除了增进自己的福德以外,目的是在普度众生,既能开拓心量,使这念心没有障碍,冤亲平等,摄受一切众生;又能用这种方法来净化自己这一念心,破除自己的我执。所以,又能自利、又能利他。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依根解结的方法,依着六根来解除我们的六结。过去是情爱,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十二入、十八界这一些结,现在还是依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来修,把我们这一个心放到十八界中,这个心就平等了,看到每个人都希望他很欢喜、很快乐、很平静,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这就是一种慈心观。

四无量心有两种修法,一种是概念来修,例如缘亲人修观时,不特地去分别是什么人、什么相貌。第二种是取相,想到父母兄弟或平时最挂碍的亲人时,取其相貌,把对象想到面前来修四无量心;但是要知道这是一种假想观,假使修不好,把它当作实实在在的,心生挂碍,甚至伤心掉泪,过去这种情爱的种子又现前了,反而使心得不到平静,那就糟糕了!所以,要了解这些都是假想观,是假想出来的境界,不是真实的境界。

一般人平常一动念头就是冤亲的事情、烦恼的事情、男女情爱的事情、仇恨的事情、嫉妒的事情……这些都不是清净的念头。假使修观行时起了这些念头,马上就要改正;如果不知道改正,一念、二念、三念、四念……愈想就愈糊涂、愈烦恼,到最后心生无明,就成了病态;运用得不好,可能也会产生感应、神通,但就是成魔了。所以,心要保持清净,没有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具足慈悲心、恭敬心,知恩、感恩、报恩心……。心念清净,就能产生清净的智慧。

以楔除楔 归于究竟

虽然人人都有慈心,但假使没有去养成,就很难现前。修慈心,能除掉瞋心,所以“慈能予乐”。“慈”名“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修慈心,为除众生心中“瞋觉”故。时时刻刻护念众生,应用种种方便,以最快乐的事情,安慰众生、布施众生,使其常得快乐。

“悲”,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为除“恼觉”故。五道众生都是我过去的冤亲,在六道轮回当中受种种苦,而我不知不见,长夜懈怠,不生救拔之心,自己觉得很惭愧,欲修悲心以拔其苦。悲心修好了,不但能拔众生苦,也能够对治自己心当中的烦恼。

“喜”名“欲令众生,从乐得欢喜”,为除众生中“不悦乐”故。一般人不快乐的时候,始终是愁眉苦脸的,闷闷不乐,这就是不悦乐的心。修喜心,就能够对治这个烦恼,让众生心也欢喜、身也欢喜。

\

“舍”在佛法上是最重要的,有大舍、中舍、小舍。什么是大舍?把整个身心、整个世界舍得干干净净,一切毕竟空寂,就称为大舍。中舍,是一方面修布施,一方面修智慧,福慧双修。小舍,是有条件的,供养三宝、布施大众,目的是希望得到智慧、得到平安,希望增福增寿、消灾免难。一般人烧香许愿就是如此的,祈求佛菩萨、神明保佑自己家庭和谐、身体健康、事业顺利,这样就为佛菩萨、神像装个金身……这种舍法,好像跟佛菩萨、神明作生意一样,你不保佑我,我就不供养你,所以是缺乏智慧。

前面修三种法门,是因为我们有瞋心、恼心、不快乐的心,所以修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因为一般人心量窄小,看见众生就会讨厌,甚至于自我封闭,不想见到众生……这种心念都不正,很难成就正觉。为了要普度众生,心量要广大,就必须除去这些毛病,所以修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三种法门。

如果毛病除去了,就要进一步修舍无量心,如《金刚经》所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前面是方便,现在要把三个方便法门放下。因为放下才能提升自己,才能归于中道、归于究竟。如佛经云,先以善摄恶,后以舍摄善。前面是善法,善法成就了,不要执着,归于清净法身。法身也是没有边际、也是无量,尽虚空、遍法界,都在我这念心当中,所以称之为无量。因此,修舍心的目的,就是希望见到本心本性,契悟中道实相。

法法都要归于这念心。我们在禅七当中经常告诉大众,这念心要站得住、站得长,但是,因为心当中还有烦恼,不容易站得住、站得长,就必须依照这些顺序来修。修了方便法门,心安住了,最后还是要站得住、站得长,归于菩提妙明真心、归于定慧等持这念心。上上根的人,一下就契悟了这念心,又站得住、站得长,其心安隐,平等不二,就称之为舍相应。与什么相应?与实相相应、与菩提心相应,这才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义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