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西方确指》最忌是夹杂、培育仁慈善心

发布时间:2019-10-18 10:09:32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西方确指》最忌是夹杂、培育仁慈善心

\

菩萨示沈元辉曰:“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功成,方不错却。当授汝一偈,依而行之:“阿弥陀一句,万法之总持。声与心相依,念兹复在兹。感应不思议,莲开七宝池。”

好,请看下面。第五十段:最忌是夹杂。这段开示很重要。修行净土法门最忌讳的是什么?是夹杂。这是觉明妙行菩萨对沈元辉居士的一段开示。这段开示是这样表述——表述得很明白,确实把我们这个世间修净土法门的一个最重的毛病点示出来了。大凡修净土法门的人,最忌讳的是夹杂。我们在《无量寿经》知道,三辈往生共有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所以净土法门它强调的是专修,是一门深入,是一向专念。跟这个专修、一向专念相对立的就是杂修、夹杂。那么这个夹杂是来自于我们娑婆世界阎浮提众生的心理状态。因为我们的心是散乱的,我们的心是夹杂的,所以表现出来:对法门的选择、修持的过程,他也是充满着夹杂的特点。而且他会认为夹杂放心,夹杂安全,夹杂保险。不夹杂,光念一句佛号,他怀疑还不够。

那进一步说,什么叫夹杂?这里提出了六个内容。夹杂,第一是“又讽经”,这部经也好,那部经也好,一天到晚想到读诵经典。“又持咒”,听说这个咒有多大的功德,那个咒又很殊胜,一天到晚想到持咒。甚至还有观点说,持咒功德很大——消业障,先持咒消完业障再念佛才好。他就把佛号放下来去持咒。“又做会”,就赶种种的法会。经忏佛事、开光、升座、种种很热闹的法会,他以为就是不得了的殊胜,不远千里都得去赶那个法会。第四,“又好说些没紧要的禅”,就是喜欢谈些禅宗的机锋转语、玄妙的话。第五,又喜欢“谈些吉凶祸福”——人生的命运。什么时候转运,什么时候有灾祸,怎么消这个灾祸,喜欢谈这些。第六,又喜欢谈那些“见神见鬼的话”。“又有一个护法神附到我身上去了”,“哎呀,现在我什么什么事情都有问的人了”,或者又见到了什么这个境界、那个境界了。那么这些都属于夹杂的范围。你既然这么夹杂,你的心就不专一。本来我们当下这一念心要系缘佛号,系缘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现在你是又持咒,又赶法会,又说些禅宗的机锋转语——谈玄说妙,对吉凶祸福这些东西又感兴趣,那你心就更乱了。

\

“心不专一”,你想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就难了。为什么?你心不专一,不能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说明信愿是有折扣的,这样你就很难感通弥陀的愿力。感通不了,你想凭自己的功夫往生——凭你做这些夹杂的功夫回向往生,都是不可能的。这样可就不空费了你一生修行之大事吗?也就是说你解决不了轮回的问题。那今生解决不了轮回问题,一错就百错:一失人身到三恶道里面去报到,那就不知道哪个时节又能够出头做人。那叫“苦哉苦哉”。所以菩萨开示——对沈元辉居士说:“以上所说的那些夹杂的内容你如今一概不要去做。”只做些什么事情呢?“你就紧紧地抱持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放。”专门念佛。念佛的目的是什么?这里特别谈到“期生极乐”,就是只唯一地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说:念一句阿弥陀佛让我开悟;念阿弥陀佛让我得神通;念阿弥陀佛让我下一辈子童真出家。都不是这些。念阿弥陀佛目的就是指向往生,这才是跟名号功德、名号愿力相应的一种愿。那么这样念佛时间久了,功夫自然成熟,你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能够前来接引,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乃至你今生信愿称名,紧紧地抓住阿弥陀佛不放,虽然你身体还没往生,你的心早已过去了,已是“极乐之嘉宾”了。这才不会辜负这一生修行的事业。

那么最后觉明妙行菩萨就给沈元辉居士一个偈颂,要他依这个偈颂的内涵来修行。这个偈颂很好,大家要去把它读熟。阿弥陀一句,万法之总持。身与心相依,念兹复在兹。感应不思议,莲开七宝池。好,这六句话。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是万法之总持。大家看看这句话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赞叹。万法——所有世间的善法和出世间的善法,都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里面。所以阿弥陀佛名号是大总持法门。

为什么是总持法门?这里从阿弥陀佛发愿的功德可以证明。以及还有《无量寿经》,还有《法灭尽经》,特意强调的一点是:末法的最后,所有的佛法都灭掉了,独留这部《无量寿经》住持,留在这个世间一百年,对苦难众生作最后的救度。那么这段经文是寓意深刻,就是在末法苦难的众生、罪恶的众生难度的时候——所有的法门都产生不了效果,唯有这句阿弥陀佛才能起死回生,这种妙法才产生作用。所以这句阿弥陀佛就总持末法的最后。所有的正法——佛通途八万四千法门——全部都灭掉的时候,那么最后有一个方法就是“以总持持余尊法”。就是以一个总持的法,来把所有的佛法浓缩、凝聚在里面。那么通过这样情况来看,所有的大小乘经典全都灭掉了,但这句阿弥陀佛还存在。只要阿弥陀佛这个名号还存在,众生还能够相信,虽然佛法已灭,但实际上并没有灭。为什么?是以阿弥陀佛这一法,把所有的法都保存下来了,让它流转无尽——救度众生的佛事没有终止。这就是总持的根本内容。所以也就知道,无论是《无量寿经》还是《阿弥陀经》,净土经典所阐释的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法门,是十方诸佛相传的慧命,是九法界众生出世的本源。所以只要有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存在,也就是在大乘圆顿的佛法,普度九法界众生的法以及十方诸佛的大慈悲、大智慧还没有消失,就是大夜方沉,还能作一盏智慧的明灯。众生烦恼波翻浪卷,这个法门——阿弥陀佛名号,还能做中流砥柱。可见这句阿弥陀佛名号跟末法的罪恶众生偏有因缘,跟娑婆世界众生偏有因缘。要在这里理解这个“万法之总持”的涵义。

好,那么这句名号总持一切法,叫万德洪名。念它的时候,我们真诚的心念出来,心和音声要相依。这是我们不断要说的。我们每天念佛,你念出去的这句声音,要念清楚,听清楚。(这)跟我们的念头是挂上关系的。你把握不住了,听不清楚了,这就不相依。相依就是你能够念清楚、听清楚。声音的当下,你的心也在当下,这叫“念兹”。“兹”就是阿弥陀佛。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的心也就在当下,就在阿弥陀佛名号里面;阿弥陀佛名号有我们心性的贯注。“念兹复在兹”,你这样至诚的去念。我们以信愿持名做能感之机,阿弥陀佛慈悲愿力作所应之缘,这样就能够感应。感应是从众生跟佛两个方面来谈的,有感才有应。如果光有感,没有弥陀的愿力——没有这个应,你再感也没用;如果有这个应的力量,你不去感,那个应虽有,但是就这个不感的众生来看,也是等于没有。所以要感应,一定两者互动,这叫“感应道交不思议”——就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境界。

这种不可思议就是大不可思议了,当我们感应沟通之后,阿弥陀佛全体的愿力光明都能在我们的身心上体现出来。我们这一念能感的心——真诚的,就能穿透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空间,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里面产生一朵莲华。那么当我们感应道交的时候,阿弥陀佛全体的法身、报身、应化身都在我们的身心显现,我们每一句佛号都有着阿弥陀佛一切种智的智慧显发出来。所以这里不可思议的感应,包括闻到佛香,看到佛光,等等这些。它感应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信息,透过名号的通道能够通到我们这边来。那么所有的感应景象里面其中就谈到,你当下这一念心就能表现为:在七宝池里面展开一朵你的莲华,标上你的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是拿着这个莲台,来接引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既然当下我们的莲华开放在极乐世界七宝池里面,也就意味着我们当下这一念心:如果我们精进不已,我们的莲华就越来越大,光明就越来越灿烂;如果我们在这里烦恼又重,马上又后悔了,又退转了,不相信了,那个莲华就会枯萎。所以那个莲华的状态,就是我们当下在这个娑婆世界心理状态的一种折射。就好像一面镜子一样,你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莲华都能把你的心理状态——包括修行的功夫,都展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么关于这一点——专修的问题,我们历代的祖师大德都是这样给我们开示的。从善导大师强调专修:一百人专修,一百人往生;一千人专修,一千人往生。如果你是杂修的话,那一百个人难得一二,一万个人难得三五。他把专修的必要性张扬到这个程度。像省庵大师、彻悟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都是通宗通教,最后在行门当中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就像莲池大师所说:平生所务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蕅益大师通宗通教,最后就是每天十万声佛号。省庵大师就是:百八轮珠六字经,消磨岁月度光阴;平生只有西归愿,肯为他缘负此心!你看,就是非常单纯,非常专一。就是拿着念珠,就是念六字洪名这部大经王,用这个来消磨岁月,度过光阴;平生只有一个愿——就是回归西方极乐世界的愿,世间任何的缘、出世间任何的缘,都不会把这个心愿给转移掉。那彻悟大师也谈到什么叫执持名号:拳拳服膺之谓,就是把这个佛号牢牢地持在内心而不能暂忘。不暂忘这叫执持名号。如果稍微有一念的间断,都不叫执持;或者有一念的夹杂——就是前面“又持咒,又做会……”这些夹杂,也叫非执持。一定要这句名号念念相续,无杂无间,这叫真精进——修行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就能圆成净业。

这些净土宗祖师为什么成为一代祖师?都来自于不夹杂,来自于专一修行,来自于老实念佛。所以有时候我们夹杂这个、夹杂那个的时候,你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水平很高。“你看我能够禅净双修,我能够禅、净、密三修,我能怎么……”这些都是你的烦恼,都是你的业障。实际上最高的法门就是一门深入,就是一句名号念到底。因为这是大总持的法门。你了解这是“万法之总持”,你就会认为这句阿弥陀佛足够了。你如果不能理解它是“万法之总持”,你就觉得不够。

菩萨示定恺曰:“汝既遭大难,幸而得免。自今当痛思前过,断其后愆。更无躁心竞气,逞志使能,贻厥身灾。今为汝立名曰恺。恺者何?慈也,仁也。慈以立身,仁以及物。功名得不足喜,失不足忧。唯务培育善心,坚固善行,以仰答四恩而已。”

请看第五十一段:培育仁慈善心。这紧接着上面一段。由于战乱的因缘,八人逃难,再回来。觉明妙行菩萨就对定恺作了如下的开示,说:“你已经回到家里。既然遭受到这样战祸的大难,大难不死那还是很侥幸的事情。”“幸而得免”,要痛定思痛。就应当要痛切地思惟:这是多生多劫的罪孽所致。要生起殷重的忏悔心。忏,就是对以往的罪过有一个冷峻的反省;悔,就是以后再不重造这样的恶业。“痛思前过,断其后愆”,就是忏悔的本质内涵。这也告诉我们:我们在人生的际遇当中,遇到种种的困苦厄难,不要怨天尤人。首先要生起大惭愧心、大忏悔心,这样才是旋转恶运的一个转机。要使自己的这个心平和下来,不再有躁妄的心,不再有竞争的习气,不再在世间要逞自己的狂志,使尽自己的能力,这就表明世间法的行持。为了功名利禄一切众生都在以躁妄心来竞争,来使用他的奸谋。实际上都是在造恶业。如果再这样去做的话,就会使这样的痛苦灾难永不中断。

现在给出他一个名字——一个字,立名叫“恺”——定恺。恺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慈的意思、仁的意思:仁慈。那么你看,无论是儒家,还是佛教乃至其他宗教,都是把仁慈、博爱作为最高的善。那么跟仁慈相反的正好就是残忍、杀生。这就是导致战争、灾难的原因。这个仁慈之心正好就是一个对治。慈就可以建立道德上的人格——慈以立身。仁——这个同体的仁爱之心,就能够爱护一切生命。有这个仁慈之心就是忠恕之道。人是贪生怕死的,一切生命都贪生怕死,就不要伤害他们。就是由于我们平时为了口腹之欲,为了一些贪欲以强凌弱的残忍性,我们多生多劫以来,从生到死杀害了很多的生命。而且杀害这些生命,我们还不了解,包括那些细小的昆虫——蜎飞蠕动之物。既然杀害了这些生命,最终我们也要受到这样的果报:被人所屠杀。战争就是这样一个全面的屠杀。我们看历史上那个白起——这个秦国的将军白起,把赵国的军队全都俘虏之后,一天坑了四十万的兵卒。像项羽攻破了秦二世的军队,也一天坑了二十万的生命。明末像这个张献忠,在四川称为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他杀起人来那是断人的手足,手和脚堆起来都像山一样高。就是这样的杀业——一个集体的屠杀,也不是偶然现象。这就是我们多生多劫残忍地伤害众生的业报,最终要落在自己身上。

所以了解这样一个情况,对人世间的恩恩怨怨、相互残杀的过程,我们要明白:梦幻泡影。要做一个“好梦”,就得以仁慈心行善业。世间的功和名,得到也不要欣喜若狂,失去了也不要忧虑万端。这些功名利禄转头也就是空,所以要关心的是培养自己当下一颗仁慈的善心。在这颗仁慈善心的导引之下,兼顾增上自己善良的行为。善良的行为就是推己及人的那种恻隐之心。以这个善行来仰答四重的恩德。四重恩:国土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这是在家居士的四恩。如果是出家人,就称为国王恩、父母恩、师友恩、施主恩。好,这就是面对杀劫、战乱的时候,要以仁慈善心来对治。目前,我们整个世界也是很动荡的,每个国家都在加紧军备。如果现在的战争一旦打起来,那不是谁胜谁败的问题,将是同归于尽的问题。所以这个时代更要培养仁慈的善心,以避免刀兵劫,以缔造世界和平。

——2009年冬季佛七大安法师讲于东林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义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