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宝训》,又称《禅门宝训》、《禅门宝训集》。四卷。南宋僧净善重集。内容收录南岳下十一世黄龙慧南至十六世佛照拙菴等宋代诸禅师之遗语教训,约三百篇,各篇末皆明记其出典。
本书初由妙喜普觉、竹菴士珪二禅师于江西云门寺所辑录,经年散逸,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净善得之于老僧祖安,因惜其年深蠹损,首尾不备,乃寻之语录传记,加以重集,即现行之《禅林宝训》。此书古来即盛行于禅林,每被列为初学沙弥的入门书。 《禅林宝训》一书之所以被誉为现代统理学的宝典,主要是书中处处训诲学人立身处世、修学、住持之道,足为今人借镜。今略述各卷内容如下: 卷一:集录明教契嵩、圆通居讷、云居晓舜、大觉怀琏、浮山法远、黄龙慧南、白云守端、黄龙祖心、泐潭洪英、五祖法演、真净克文等古德法语七十余篇。如: □ 明教嵩和尚曰:“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虽匹夫,非穷也;道德之所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伯夷、叔齐,昔之饿夫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喜;桀、纣、幽、厉,昔之人主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怒。是故学者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势位之不在乎己。”镡津集本篇教诲学人:道德是立身之本,世间可尊可重者,莫有过于道;可嘉可美者,莫有过于德。 □ 大觉琏和尚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历观前辈立身扬名于当世者,鲜不学问而成之矣。”九峰集 此篇说明学问是立身之本,不可不猛力行之。 □ 大觉曰:“夫为一方主者,欲行所得之道而利于人,先须克己惠物,下心于一切,然后视金帛如粪土,则四众尊而归之矣。”与九仙诩和尚书 此篇教诲行道者应当捐己利人,以不贪为要用。 □ 舜老夫曰:“传持此道,所贵一切真实。别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实;识因果,明罪福,乃操履之实;弘道德,接方来,乃住持之实;量才能,请执事,乃用人之实;察言行,定可否,乃求贤之实。不存其实,徒衒虚名,无益于理。是故人之操履,惟要诚实,苟执之不渝,虽夷险,可以一致。”坦然菴集 此篇教诲学人操守贵真实,虚妄无所益。 □ 远公曰:“住持之要,莫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安危之萌定于外矣。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从积渐,不可不察。以道德住持积道德,以礼义住持积礼义,以刻剥住持积怨恨。怨恨积则中外离背,礼义积则中外和悦,道德积则中外感服。是故道德礼义洽,则中外乐;刻剥怨恨极,则中外哀。夫哀乐之感,祸福斯应矣。” 此篇明住持之人,凡事取舍,宜当细审。 □ 远公曰:“住持有三要:曰仁,曰明,曰勇。仁者,行道德,兴教化,安上下,悦往来。明者,遵礼义,识安危,察贤愚,辨是非。勇者,事果决,断不疑,奸必除,佞必去。仁而不明,如有田不耕;明而不勇,如有苗不耘;勇而不仁,犹知刈而不知种。三者备则丛林兴,缺一则衰,缺二则危,三者无一则住持之道废矣。”二事与净因臻和尚书 此篇明住持之要有三,不可缺一而废道。 □ 远公曰:“住持居上,当谦恭以接下;执事在下,要尽情以奉上。上下既和,则住持之道通矣。居上者骄倨自尊,在下者怠慢自疏,上下之情不通,则住持之道塞矣。古德住持,闲暇无事,与学者从容议论,靡所不至。由是一言半句载于传记,逮今称之,其故何哉?一则欲使上情下通,道无壅蔽;二则预知学者才性能否。其于进退之间皆合其宜,自然上下雍肃,遐迩皈敬,丛林之兴,由此致耳。”与青华严书 此篇诫人情不可滞塞,上、下人情既然和合,则住持之法道,自然流通而无碍。 □ 朱世英问晦堂曰:“君子不幸小有过差,而闻见指目之不暇;小人终日造恶,而不以为然。其故何哉?” 晦堂曰:“君子之德比美玉焉,有瑕生内必见于外,故见者称异,不得不指目也。若夫小人者,日用所作无非过恶,又安用言之?”章江集 此篇谓君子、小人的不同,是在于操守的有异。 □ 晦堂曰:“久废不可速成,积弊不可顿除,优游不可久恋,人情不能恰好,祸患不可苟免,夫为善知识达此五事,涉世可无闷矣。”与祥和尚书 此篇教诲住持涉世免害之妙方。 □ 黄龙曰:“道,如山愈升而愈高,如地愈行而愈远。学者卑浅,尽其力而止耳。惟有志于道者,乃能穷其高远,其他孰与焉?”记闻 此篇诲有志者乃能穷其道而造其极。 卷二:集录灵源惟清、湛堂文准、圆悟克勤、慧洪觉范、佛鉴慧懃、佛眼清远、东山慧空、高菴善悟、归云如本、圆极彦岑、锺山如琰、范仲淹等古德法语七十余篇。如: □ 灵源曰:“磨□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蓄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学者果熟计而履践之,成大器,播美名,斯今古不易之道也。”笔帖 此篇言凡事皆在积累而成功,力不可不深致。 □ 圆悟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从上皆称改过为贤,不以无过为美,故人之行事多有过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唯智者能改过迁善,而愚者多蔽过饰非。迁善则其德日新,是称君子;饰过则其恶弥着,斯谓小人。是以闻义能徙,常情所难;见善乐从,贤德所尚。望公相忘于言外可也。”与文主簿 此篇说明智人能改过迁善,使道德日新。 □ 佛鉴谓昺首座曰:“凡称长老,要须一物无所好。一有所好,则被外物贼矣。好嗜欲则贪爱之心生,好利养则奔竞之念起,好顺从则阿谀小人合,好胜负则人我之山高,好掊克则嗟怨之声作。总而穷之,不离一心。心若不生,万法自泯。平生所得,莫越于斯。汝宜勉旃,规正来学。”南华石刻 此篇说长老不可徇私自好,为外物惑乱。 □ 佛鉴曰:“为道不忧,则操心不远;处身常逸,则用志不大。古人历艰难,尝险阻,然后享终身之安。盖事难则志锐,刻苦则虑深,遂能转祸为福,转物为道。多见学者逐物而忘道,背明而投暗,于是饰己之不能,而欺人以为智;强人之不逮,而侮人以为高。以此欺人,而不知有不可欺之先觉;以此掩人,而不知有不可掩之公论。故自智者人愚之,自高者人下之。惟贤者不然,谓事散而无穷,能涯而有尽。欲以有尽之智而周无穷之事,则识有所偏,神有所困,故于大道必有所阙焉。”与秀紫芝书 此篇教人当深操远虑,刻苦进修。 □ 佛鉴曰:“凡为一寺之主,所贵操履清净,持大信以待四方衲子。差有毫发猥媟之事于己不去,遂被小人窥觑,虽有道德如古人,则学者疑而不信矣。”山堂小参 此篇诲住持当操守清净,持信待人。 □ 佛眼远和尚曰:“莅众之容,必肃于闲暇之日;对宾之语,当严于私昵之时。林下人发言用事,举措施为,先须筹虑,然后行之,勿仓卒暴用。或自不能予决,应须谘询耆旧,博问先贤,以广见闻,补其未能,烛其未晓,岂可虚作气势,专逞贡高,自彰其丑?苟一行失之于前,虽百善,不可得而掩于后矣。”与真牧书 此篇言住持临众,固然贵在无一时一刻不谨慎,而于临事时,尤贵博访以善其行。 □ 佛眼谓高菴曰:“见秋毫之末者,不自见其睫;举千钧之重者,不自举其身。犹学者明于责人,昧于恕己者,不少异也。”真牧集 此篇教人责己恕人,当返观而自知。 □ 高菴住云居,闻衲子病移延寿堂,咨嗟叹息,如出诸己,朝夕问候,以至躬自煎煮,不尝不与食。或遇天气稍寒,拊其背曰:“衣不单乎?”或值时暑,察其色曰:“莫太热乎?”不幸不捄,不问彼之有无常住,尽礼津送。知事或他辞,高菴叱之曰:“昔百丈为老病者立常住,尔不病不死也!”四方识者,高其为人。及退云居,过天台,衲子相从者仅五十辈,间有不能往者,泣涕而别,盖其德感人如此。山堂小参 此篇言古者以德育人,爱之至,怜之深。 □ 高菴曰:“衲子无贤愚,惟在善知识委曲以崇其德业,历试以发其器能,旌□以重其言,优爱以全其操,岁月积久,声实并丰。盖人皆含灵,惟勤诱致。如玉之在璞,抵掷则瓦石,琢磨则圭璋。如水之发源,壅阏则淤泥,疏濬则川泽。乃知像季非独遗贤而不用,其于养育劝□之道,亦有所未至矣。当丛林殷盛之时,皆是季代弃材,在季则愚,当兴则智,故曰人皆含灵,惟勤诱致。是知学者才能与时升降,好之则至,□之则崇,抑之则衰,斥之则绝,此学者道德才能消长之所由也。”与李都运书 此篇谓住持当殷勤诱掖,使学者得以成其美材。 □ 高菴曰:“教化之大,莫先道德礼义。住持人尊道德,则学者尚恭敬;行礼义,则学者耻贪竞。住持有失容之慢,则学者有凌暴之弊;住持有动色之诤,则学者有攻□之祸。先圣知于未然,遂选明哲之士主于丛林,使人具瞻,不喻而化,故石头、马祖道化盛行之时,英杰之士出,威仪柔嘉,雍雍肃肃,发言举令,瞬目扬眉,皆可以为后世之范模者,宜其然矣。”与死心书 此篇论为人模范贵在自严,所以上令下行。 卷三:集录黄龙死心、草堂善清、山堂道震、雪堂道行、大慧宗杲、万菴道颜、昭觉大辩、音首座等古德法语七十余篇。如: □ 雪堂行和尚住荐福,一日,问暂到僧:“甚处来?” 僧云:“福州来。” 雪堂云:“沿路见好长老么?” 僧云:“近过信州,博山住持本和尚虽不曾拜识,好长老也。” 雪堂曰:“安得知其为好?” 僧云:“入寺路径开辟,廊庑修整,殿堂香灯不绝,晨昏钟鼓分明,二时粥饭精洁,僧行见人有礼,以此知其为好长老。” 雪堂笑曰:“本固贤矣,然尔亦具眼也。” 直以斯言达于郡守吴公傅朋曰:“遮僧持论颇类范延龄荐张希颜事,而阁下之贤不减张忠定公。老僧年迈,乞请本住持,庶几为林下盛事。”吴公大喜,本即日迁荐福。东湖集 此篇说明选贤继席之要,是丛林中盛事。 □ 雪堂曰:“金隄千里溃于蚁壤,白璧之美离于瑕玷,况无上妙道,非特金隄、白璧也,而贪欲、瞋恚非特蚁壤、瑕玷也。要在志之端谨,行之精进,守之坚确,修之完美,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与王十朋书 此篇教学人坚志确修,自他两利。 □ 雪堂曰:“高菴住云居,普云圆为首座,一材僧为书记,白杨顺为藏主,通乌头为知客,贤真牧为维那,华侄为副寺,用侄为监寺,皆是有德业者。用侄寻常廉约,不点常住油,华侄因戏之曰:“异时做长老,须是鼻孔端正始得,岂可以此为得耶?”用侄不对。用侄处己虽俭,与人甚丰,接纳四来,略无倦色。高菴一日见之曰:“监寺用心固难得,更须照管常住,勿令疏失。”用侄曰:“在某失为小过,在和尚尊贤待士,海纳山容,不问细微,诚为大德。”高菴笑而已。故丛林有“用大碗”之称。”逸事 此篇谓美器固自天成,而度量不容狭小。 □ 雪堂仁慈忠恕,尊贤敬能,戏笑俚言罕出于口,无峻阻,不暴怒,至于去就之际,极为介洁。尝曰:“古人学道,于外物淡然,无所嗜好,以至忘势位,去声色,似不勉而能。今之学者做尽伎俩,终不奈何。其故何哉?志不坚,事不一,把作匹似间耳。”行实 此篇明学道要志坚无妄,仁慈为用。 □ 妙喜曰:“节俭放下,乃修身之基,入道之要。历观古人,鲜有不节俭放下者。年来纳子游荆楚买毛褥,过浙右求纺丝,得不愧古人乎?” 此篇明修身入道,以节俭为要。 □ 辩公曰:“所谓长老者,代佛扬化,要在洁己临众,行事当尽其诚,岂可择利害,自分其心?在我为之,固当如是,若其成与不成,虽先圣不能必,吾何苟乎?”月窟集 此篇谓主者作事当尽其诚,勿择利害。 卷四:集录佛智端裕、瞎堂慧远、水菴端一、心闻昙贲、慈受怀深、月堂道昌,自得慧辉、拙菴佛照、或菴师体、简堂行机、密菴咸杰、懒菴道枢、灵芝圆照、吴芾、尤延之、张孝祥等古德法语六十余篇。如: □ 水菴谓侍郎尤延之曰:“昔大愚、慈明、谷泉、琅□结伴参汾阳。河东苦寒,众人惮之,惟慈明志在于道,晓夕不怠,夜坐欲睡,引锥自刺,叹曰:“古人为生死事大,不食不寝,我何人哉而纵荒逸?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一旦辞归,汾阳叹曰:“楚圆今去,吾道东矣!””西湖记闻 此篇见古人忘身为法,不惮劳苦。 □ 月堂曰:“黄龙居积翠,因病三月不出。真净宵夜恳祷,以至然顶炼臂,仰祈阴相。黄龙闻之,责曰:“生死固吾分也,尔参禅不达理若是。”真净从容对曰:“丛林可无克文,不可无和尚。”识者谓:“真净敬师重法,其诚至此,他日必成大器。””北山记闻 此篇见古人敬师重道,至诚之甚。 □ 密菴曰:“住持有三莫:事繁莫惧,无事莫寻,是非莫辨。住持人达此三事,则不被外物所惑矣。”慧侍者记闻 此篇教作住持人于三事,须当识取,不可不知。 □ 或菴曰:“夫为善知识,要在知贤,不在自贤。故伤贤者愚,蔽贤者暗,嫉贤者短。得一身之荣,不如得一世之名;得一世之名,不如得一贤衲子,使后学有师,丛林有主也。”与圆极书 此篇言主者要在知贤,得贤者而法有所继。 □ 瞎堂曰:“学道之士要先正其心,然后可以正己正物。其心既正,则万物定矣,未闻心治而身乱者。佛祖之教,由内及外,自近至远。声色惑于外,四肢之疾也;妄情发于内,心腹之疾也。未见心正而不能治物,身正而不能化人。盖一心为根本,万物为枝叶。根本壮实,枝叶荣茂;根本枯悴,枝叶夭折。善学道者,先治内以敌外,不贪外以害内,故导物要在清心,正人固先正己。心正己立而万物不从化者,未之有也。”与颜侍郎书 此篇言学道要先正心,心正而万物从化。 □ 简堂曰:“学道犹如种树,方荣而伐之,可以给樵薪;将盛而伐之,可以作榱桷;稍壮而伐之,可以充楹枋;老大而伐之,可以为梁栋;得非取功远而其利大乎?所以古之人,惟其道固大而不狭,其志远奥而不近,其言崇高而不卑,虽适时龃龉,穷于饥寒,殆亡丘壑,以其遗风余烈,□百千年后,人犹以为法而传之。乡使狭道苟容,迩志求合,卑言事势,其利止荣于一身,安有余泽溥及于后世哉?”与李侍郎二书 此篇言学道宜苦志深修,蓄养厚大,方可发而用之。 本书今收录于《嘉兴藏》第八册、《龙藏》第一三七册、《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注疏有: □禅林宝训音义 一卷 明.大建较 □禅林宝训合注 四卷 清.张文嘉较定、张文宪参阅 □禅林宝训拈颂 一卷 清.行盛着 □禅林宝训顺硃 四卷 清.德玉着 □禅林宝训笔说 三卷 清.智祥述 □试述成为优秀领导人的要件。 □试述奖掖后学的重要。 □试举实例说明现代学子当如何立身处世。 □如何发掘贤人以继事业? □主事者应以何为戒? □举例说明学道首在正心。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