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无量寿经》上卷总结

发布时间:2019-10-16 10:11:09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无量寿经》上卷总结

那么这样我们就把上卷做了一个讨论。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上卷,它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前面我们总的来看,把五重玄义跟大家做了一个介绍。这个证信序、发起序,尤其谈到这个发起序,也是无问自说的一个开端。净土法门的特点是无问自说,因为一切众生问不出来。所以《无量寿经》也就是佛首先放光现瑞——现出前所未有的瑞相,诸根发出非常喜悦的表情,加持尊者阿难来请问。尊者阿难一看今天这个情况:“是自我侍佛以来,从来没有见到这样殊妙的景象,那今天肯定是佛住在奇特之法,住在诸佛所住,住在引领众生出离的导师之行,住在令众生圆成佛道的最胜之道,住在要以如来的无缘大慈悲来救度众生的行持当中,才能现出这样的一个瑞相。”

所以这个净土法门,通过阿难尊者这样的一个请问,实际上是把这个法门的这种殊胜因缘特点展示出来。那佛听了之后都很赞叹:“你这一问的功德很大,胜过供养一四天下所有的天人和圣人。为什么呢?由于你这一问,把净土法门问出来了。”净土法门问出来了,也就是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了。他是把诸佛、释迦牟尼佛示现八相成道的本怀问出来了。这个本怀是什么?就是“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唯一的目标是要拯救一切众生啊,要给他真实之大利。这真实的利益不是人天的福报,不是声闻、缘觉的化城之乐,而是给他成就大乘涅槃的利益。所以这个净土法门就是给一切众生真实之大利的妙法。

但这桩事情难信,难说,所以释迦牟尼佛是这样作的,首先赞叹自己的智慧无量深广,“我知道一切,这个净土法门的事理、因果是我所证的,你们要有仰信佛的智慧,来仰信我即将要说的这个法”,当这个做了铺垫之后,就追溯往古的五十四尊古佛的示现,谈到最后一尊佛世自在王座下大国王的因缘:大国王他出家,发四十八大愿,然后把这个大愿称性宣说。所以前面要注意四十八大愿发起的因缘,这就是法界无量缘起的殊胜因缘。为什么大愿发出来之后整个虚空作证——整个虚空雨下种种妙华,空中音乐,虚空发出声音:这个愿必定成就。他这样的一个瑞相是表明:这个法界的一大事因缘是体现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里。这四十八大愿作为众愿之王,是深刻地、集中地表达十方三世诸佛度化众生最本质上的内涵。所以四十八大愿的称性而起,表明九法界众生得度的强缘成就了。

我们现在讨论四十八大愿,能够相信四十八大愿,能够跟阿弥陀佛的大愿之海还有一念的感通,我们得度——也就成就了。那蕅益大师甚至说是“成佛缘熟”,还不是一般的解决轮回——你成佛的缘成熟了,他就把它上升到这样一个本质上的高度。正因为他这个强缘的殊胜——这么强,所以在净土经典对这个念佛行人的赞叹是无以复加。或者赞叹他是人中芬陀利华,观音、势至为其胜友——像观世音、大势至这样的等觉菩萨是一个念佛行人殊胜的朋友。不仅是菩萨引伸为道友,甚至佛在这个偈文当中都说:“你能够念佛求生净土,则我亲善友”。佛都把念佛行人作为他的亲友和善友——都以友道来观。我们说朋友之道是平等的,不是上下级关系,不是师生关系。所以菩萨见到念佛人以友道称之,甚至释迦牟尼佛看到念佛人都以友道来看。我们看到这个说法都觉得很不可思议。当以友道的平等眼光来看念佛行人的时候,实际上是把阿弥陀佛的一个特点展示出来,就是大平等。

\

在我们凡夫跟菩萨、跟化身佛的比较当中,肯定有很大的差异——他断惑的程度、功德的程度差异很大。但是所有九法界的众生——乃至等觉菩萨跟凡夫众生一块,都到了阿弥陀佛大愿之海里面,那就由阿弥陀佛平等的愿力,把这个差异给他摆平了。所以进入到弥陀的大愿之海,相互都是道友,都是阿弥陀佛的弟子。虽然你是等觉菩萨,我是一个凡夫众生,但我们是道友的关系。“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一处”是什么意思?处是一个依报,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正报显现出来的。正报的本源在什么地方?在心王。所以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一处”,是阿弥陀佛平等的心王显现出来的。阿弥陀佛的心是大平等的,所以显现大平等刹土的所有众生他也摆平等了。你看这个强缘的平等心:我们这些凡夫众生面目可憎,身相黯淡,然而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具有佛的相好光明。这就是把大平等的特点展示出来的一个情况。不分你是什么,哪怕是一条狗往生的,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佛的相好光明。不像我们这个世间看人,狗眼看人低,是什么身份就有什么样的对待。阿弥陀佛是无分别的大平等的心。

所以我们要常常去读诵、思惟、实践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是《无量寿经》的核心,是十方诸佛大菩提心、大平等心、大慈悲心的展示。了解四十八大愿,就是了解了佛心;了解了佛心,我们深信切愿就很容易契入。于是对净土不可思议的这种法门,我们就能产生不可思议的信心。因为四十八大愿给我们传达的都是佛果地上的功德,他发愿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法身大士的身份,然后经过他的无量劫修行,圆满之后他所展示的这种力量,都是佛果地上的神妙力量,所以我们的信心、我们往生的条件、我们成佛的过程,它都是站在阿弥陀佛果地上愿力的程度来施设的。

它跟我们通途的自力法门——我怎么修戒定慧,怎么修六度,怎么断惑证真——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果。这个完全不一样的因果就叫:以果地觉做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你想一想这些佛言祖语,它完全就超越了通途佛法的这种修因证果的次第和因果。所以现在我们很多人——修通途法门的人,由于对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没有一个深入的契入,所以一提到净土法门的殊胜,他就常常信不及,他常常会用通途佛法的那个教理、那种修行证位来加以判断。这种判断似乎是有道理,实际上完全跟净土法门——它这种正门大道、这个胜异方便、圆顿当中至极圆顿的法门——是不相应的。所以我们不要听过多不相应的那个东西:似乎有道理,实际上根本不相应。

我们怎么相应?还是要对四十八大愿进行一个深刻地了解。只要阿弥陀佛发了这个愿,告诉了我们这个信息,我们就相信阿弥陀佛。不能相信世间的人,要相信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发愿是这样拯救我们的:你只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你就能往生。于是我们就相信这一点。如果相信了,信愿持名即得往生,乃至十声都能往生。我们在听那些——“哎呀!往生哪儿那么容易呀!你没有禅定功夫怎么往生哪?你没有大修福德怎么往生哪?你没有持多少咒怎么往生哪?你这个功夫不成片,你怎么往生?”你听这些,就不会被它所动摇。阿弥陀佛的愿是超越世间的一个大愿,是由他证到的无缘的大慈悲心里面显现出来的。只要是大慈悲显现出来的,就不是世间的东西,是出世间的东西。

所以我们了解这个,然后再看看西方极乐世界正报庄严。正报庄严谈他光明的独胜,他寿命的无量,阿弥陀佛座下的声闻、缘觉这些弟子的无量无边,这是他正报庄严。乃至于下面讲的各种依报庄严,这依报庄严是无尽的庄严了,穷微极妙了——美不胜收。了解大愿之后,我们就了解这些庄严从哪儿来的。是由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的,是法藏菩萨成就大愿——成了阿弥陀佛,他得到一切种智,由一切种智的心所显现出来的,是称性而出的,是无作妙用的,是大不可思议的,是大涅槃的常、乐、我、净的境界。既然是大涅槃的境界,涅槃的实相功德一切众生本具,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也是我们一切众生性具的——本性具足的。所以我们看《无量寿经》,看这些依、正庄严,我们一种感觉:实际上当我们读诵得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清静的时候,好像就越来越亲切。现在讲原型理论,这种由无量光寿的本质原型所显现的无尽庄严,实际上就是我们一切众生本具的原型。这个我们佛教就叫“家珍”。家珍,你自己家本有的珍宝——屋里人说屋里话。当我们读诵的心越来越清静的时候,我们跟这个依、正庄严就越来越有一种感觉——亲切。

这个果地上的依、正庄严,它是实相的表达——涅槃的境界,它也帮助我们修行,这就是熏习:以实相涅槃的功德,来熏我们无明的业心——业识的心。那么无明的业识心就因这个熏习,慢慢地趋向于这样境界,在唯识学就叫本质境和影像境的互动。那么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无尽庄严的一个刹土,还有跟我们的一个互动。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信愿称名的净业所感的,所感之后我们断惑的程度、心地清静的情况也有不同的展现形态——也是唯识所变的。为什么要讲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四土不是阿弥陀佛建立的四土,四土是我们凡夫或者声闻、缘觉、菩萨——不同清静程度的往生者,他的业心所变现的。见、思惑没有断,就在凡圣同居土;断见、思惑,在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断无明乃至于多少多少品,是在实报庄严土;无明全都断尽,在常寂光土。

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但跟他方世界把四土分得很清楚又不一样。他方世界的四土,凡圣同居土就绝对感知不到上三土;但西方极乐世界它有差异,也有圆融。圆融就是四土在一土,带业往生凡夫在凡圣同居土,也就等于往生到了上三土。为什么呢?由于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能跟声闻在一起,能见到声闻,说明他在方便有余土;能见到菩萨,说明他在实报庄严土;而且他天天闻阿弥陀佛讲经说法,说明他能够在常寂光土。所以极乐世界四土又圆融在一起。虽然圆融在一起,又因你断惑的程度也可以给你或者天人的名称,或者声闻的名称,或者菩萨的名称。这就《华严》讲的“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

我们要了解这些道理。了解这些道理实际上是了解法界的体性,我们深信了这个法界的体性,了解了法界的体性,才能深信净土法门。换句话说,你能深信净土法门,等于你具有着对法界体性的领悟在里面。这部《无量寿经》展示的阿弥陀佛由发愿到圆成愿果,到这样的一个依正庄严,它是表达大乘菩萨道极致的精神,以及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展示一切众生生命体的尊严和圆满。所以它是集中地体现着这种法界文明的真善美慧,常乐我净。从真空显现的妙有,由愿力显现的妙有,就是大乘佛法了义当中的无上了义。

那么介绍这些依、正庄严,还有一个特别的修行效果,就是让我们产生欣慕之心。在无量劫轮回当中,我们在娑婆的秽土——在三界轮回,我们以为这样的刹土才是我们应该呆的地方,结果忽然听到还有这么一个庄严、清静、妙丽的刹土,马上我们就感觉到非常震惊,马上就有个新的参照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个至极真善美慧的参照系一旦树立起后,用这面“镜子”——实际这面“镜子”也就是大圆镜智的表达——再来反观我们娑婆世界的生存状况、身形状况等等,我们是不是感觉到这个世间太苦了,太残缺了,太污秽了?就在这样的一个鲜明对比当中,我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才能够激活出来。

如果没有这种激活,我们无量劫以来呆在这个世界——已经呆久了,我们觉得这是正常的,我们生起不了一念的出离之心。我们总是认为出生一定要十月怀胎,我们会想到还有莲华化生吗?我们总认为吃喝住行一定要辛苦耕作,原来还有念头一动就能现前的东西啊;我们总是觉得冤家对头碰面,还有到那里没有一个冤家对头的地方;我们总是觉得能活一百岁就了不起,还有个无量寿的地方。你看这个鲜明的对比一来,而且我们认知了极乐世界那一切实际是我们本有的——性具的性德,是我们完全遮盖住了我们的德性,阿弥陀佛全体的神妙力量是我们众生本具的,但我们却在这里冤枉地汩没了;现在阿弥陀佛大愿就要帮助我们把本具的这些东西显现出来,我们不是悲喜交集吗?我们求往生的心不是如决江河,沛然莫御吗?所以为什么我们讲正宗分的第一部分就是详细陈述阿弥陀佛的本愿因缘,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其目的是让一切众生产生信心,产生愿往生心。目的是在这里。

上卷、下卷它也体现了声闻法的苦、集、灭、道。先谈出世间因果——灭、道。灭就是寂灭状态,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是“灭”,它由阿弥陀佛的大愿修行之“道”来成就的。先建立一个出世间的因果。下半卷会介绍我们娑婆世界的生存状况:那种三毒、十恶,五恶五痛的种种苦难。它就表明我们的苦、集二道。我们遭受这样无量的剧苦,它来自什么?集谛。从这个苦、集二道,让我们成就厌离心;通过上半卷这种极乐世界的成立原理——这种道灭二谛,让我们产生欣慕之心。所以这个《无量寿经》的整个结构框架成熟,都是最终作用在我们修行上:深信切愿持名,求生极乐世界。那么我们就把这个上卷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南无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上卷完,下卷法师暂时未讲)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师讲于东林寺第二届净土文化进修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义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