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随笔

发布时间:2019-10-12 10:06:46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是一个意思,还是两个意思?是同时生起,还是次第而作呢?我认为是一个意思,是同时生起、不一不异、无二无别的。即发菩提心要一向(不间断)、专一(不杂乱)、忆念不忘的发下去。也就是说,发菩提心要时时处处相续不断,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有情均不忘失。就象《地藏经》中婆罗门女救母时,她无论是在供养、瞻视、哭泣,还是端坐专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都无时无刻不在怀着救度母亲的深切愿望。因为当她得知念佛名号即可救母时,顿时将此无比强烈、无比迫切的救母之愿融入了佛号之中,便至诚恳切的全身心投入到念诵中去。对此我们不难体会:从表面上看,婆罗门女是在念佛号,而实际上却是在念母亲啊!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么我们不论做什么、念什么、行什么,都念念不失为救度如母众生脱离苦海的真切愿望,这就是“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

可见,念佛、念经和念咒等均是方便,而通过念诵保持愿心的长继、增强和增长才是“一向专念”的内涵。换句话说,“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虽可以由许许多多的方便来实现,但目的却都一致。

“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对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来说,极其重要。正如《华严经》所言:“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三世诸佛也都是依此——愿度尽一切众生之菩提心而广行菩萨道,最终圆满成就的。婆罗门女成功的救度母亲,也是此 “善用其心”而转境的明证。

般若乃一切诸佛之母,《现观庄严论》又是开启般若宝藏的钥匙。论中所示的修行次第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菩提发心。如是因,如是果,只有真实发起菩提之心,才会成就真实圆满的菩提之果。否则,必定“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故“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正如论中所说“发心证果无二别,由是中间发心难。发心非难难长继,长继方便应当说。”

总之,“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是成佛度众生的关键所在,它集中体现了佛法利益有情的宗旨,是修行的总纲。如果一个修行者不具备菩提心却想成佛,那只能是空中楼阁,如何可得?他甚至难以保证不轮入魔道,亦如经中所言“忘失菩提心,所行一切善业皆为魔业”。

“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落实在闻思修中,首先要做到以圣言量(解脱者的如实知见)为标准来衡量一切,而不能仅凭一己之见来臆测。如关于菩提心,就不能单纯的理解为行善之心,若粗泛的认为是度众生的心亦欠圆满。必须依照经论所示:菩提心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为利益有情而誓愿成佛的心,即为使一切有情出离生死轮回誓愿成佛来实现此目的的愿心。行菩提心就是在愿菩提心的激发下广行六度、四摄,以期早日圆满愿菩提之心。胜义菩提心就是对甚深空性之波若智的通达和证得。 再如,一个人是否真正发起了愿菩提心,绝不是我们说说想想就算数,还必须要看他是否坚定不移的在作菩萨利生之行为标准。一个人若真正的发起了愿菩提心,则他时刻都会为解脱有情而无私奉献一切的。

依照以上标准来衡量一下我们自己的闻思修,将心自问:我们真的在内心深处放弃对现世五欲的贪着了吗?我们真的愿出离三界吗?我们真的感受到有情之苦而发心成佛救度他们吗?

换个角度说,菩萨都是急于救度有情的,他们时刻不忘有情沉溺在苦海。再自我反思一下:当见到一位陌生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可曾感到和自己亲人遭遇不幸一样而悲泣难过吗?当见到一只癞蛤蟆,我们是否只会感到它令人讨厌而感受不到它随时都会失去生命的忧愁痛苦呢?若一个俄鬼突然现前,我们能否能感受到他饥饿难忍呢……?答案如果是否定的,那就说明我们连对有情的关心尚且没有,还有什么资格来谈愿菩提心的生起呢?!

\

因此在闻思修中,我们必须切实的转变自己身心相续的愿力状态,依照“念死无常”、“出离心”、“菩提心”等教授心要,脚踏实地的行起,使它净化、升华……此心一旦圆满,就意味着成佛。故知念佛实质上就是念菩提心愿,而且不只停留在嘴上,还必须贯彻到闻思修的实际行动中,去广行菩萨道。随着功行加深,世俗菩提便转为胜义菩提,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不住有念,不住无念,心无所住,当下自在!

在此过程中,切不可好高骛远。佛法是讲究相应的。念六字洪名对发菩提信者而言是成佛往生的资粮,而对自私自利者则唯种远因而已。

上述仅对“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的含义、重要性及在修行中的初步应用做了略述,期诸同修于此着眼,权作引玉之砖。若引出真玉,则“我心怡悦”。

因笔者学识微浅,难免疏漏,祈愿大德斧正。(信息来源:《妙智》)

\

编辑:明蓝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义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