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弟子规》略讲

发布时间:2023-04-07 10:28:03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主持人:昨天早上,蔡老师将整个中国文化的精髓跟大家做了一个简略的介绍。看到大家在交流过程中非常踊跃,提问非常热烈,所以今天晚上特别加一场交流,让大家离开庐江之前,有一个丰富的精神盛宴。在交流之前,我们再次邀请蔡老师跟大家就有关《弟子规》如何应用在生活以及工作上的一些主题,做一些简单的报告。接下来欢迎蔡老师。

  蔡老师:首先非常佩服诸位长老、诸位长辈朋友们学习的这一份用心,这一份积极。我们这几天,每天的学习时间可不少,可能都有六个小时、八个小时。而三天过去了,我们这一份认真不能只有三天,应该这一份互相切磋、互相学习的热情能够保持到终老,“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相信,我们自己的道德学问可以不断提升,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给身边的亲朋好友一个好学的典范。

  ●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屹立不摇的根基

  今天晚上跟大家交流到,中心非常着重推广的一本经典:《弟子规》。而常常听到师长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很多学者在研究: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五千年,在这个世界之林屹立不摇,而且还呈现的是大一统的状况,还这么团结?能有这样的表现,那一定跟中国人的思想、华人的文化有关系。他们深入去了解。因为几千年都这么团结了,在世界上已经找不到第二个国度有这个情况。后来他们研究出来的结果,说到:“可能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缘故”。所以显然家庭教育在整个我们民族当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核心价值。而我们再细细去想,其实一个人他做人、做事的态度,他人生的价值观,都来源于他的家庭的教育,他做人的根基都是小时候扎起的,所以俗话又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像昨天我们长老也提到,他们重视胎教,重视七岁以前的教育,很多做人做事的习惯就扎得很好的根基,可能一辈子就屹立不摇。就能够以他扎下的根基好好地去做人、好好地去处事。

  所以家庭教育对我们整个文化来讲,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所在。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家庭教育的精华

  而这一本《弟子规》,它是我们整个五千年文化家教的集大成,等于是精华的部分。而且这本书的编排是由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的一句话编成的。

  说到孔老夫子,想起有一次我们到马来西亚交流的时候,刚好来了一位孔夫子的后代,是一位女士。我们交谈的时候,她说她是最近才读《弟子规》,她以前没有看过这本书,可是她翻开《弟子规》以后,她读的每一句都特别地欢喜。因为虽然这些句子她是第一次读,但是她读的每一句话,她都想起小时候父母、长者处世、待人的场景。她一看到“置官服,有定位”,她们家的规矩就是这样;她一读到“用人物,须明求”,都想起小的时候,父母都是这样做给她们看的;“冬则温,夏则凊”、“出必告,反必面”那一幕一幕在她成长过程当中,这些景象都浮现出来。

  这一位孔夫子的后代,给我自己很好的启示,就是:我们一看到《弟子规》,都会想“哦,‘弟子’,小朋友学的”。其实不然,是大人把这些德行做出来,让孩子在潜移默化当中能够很自然地效法、学习,所以家教最重要的还在身教。从家庭再延伸到学校,那也是老师要做榜样给学生看;一个团体、一个企业,领导要做给下属看。我们这几天不知道有没有看海口监狱的《迟来的爱》,你看,《迟来的爱》,这一些干警们他们的爱心,他们以身作则,把曾经犯错的这些服刑人员都感动了。所以身教德行的力量非常地大。我们学习《弟子规》的心态,绝对不是要求孩子、要求学生、要求下属,首先我们自己要先做好。

  ●《弟子规》经文讲解

  ○《弟子规·总叙》

  “弟子”的意义

  圣人的话非常地简洁,他把做人、做事最重要的七个纲领一句话就讲完了。“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七件事情。那我们这七件是整本《弟子规》的总叙,首先我们先从“弟子规”三个字来交流一下。“弟子”他是很广泛的,在家我们当孩子的是弟子;到学校去,我们是老师的弟子;其实我们以前在学习各行各业技能的时候,那个效果很好的都是手把手教,你要学这一门技能,你要跟着一个师父学,学得特别扎实,那个时候我们也是弟子;以至于我们是孔夫子,是所有圣贤人的学生,我们也叫弟子。

  何谓“规”

  当孩子、当学生应该遵守的规矩,这个“规”就是规矩的意思。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叫“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做人做事一定有它遵循的常道,遵循的正道,逾越这个规矩了,那我们可能就不是好孩子,不是好学生,可能就不是社会的好公民了。所以国家有国法,一个企业有企业的规章制度,所以到哪里都有规矩,尤其一个人的规矩,一定要从小时候就有规矩,不然坏习惯养成了,要改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圣人”的含义

  我们看到《弟子规》的七个重点,《弟子规》是圣人训,“圣人”的意思不单指孔老夫子,而是指我们整个民族的古圣先贤都含摄在其中。而且假如我们说这个都是孔夫子说的,孔夫子一定会说,不是我说的,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把圣贤的智能传承下来,我只是把它承先启后下去。孔夫子绝对不会说这都是我说的,孔夫子说他是“述而不作”。这些真理,我们的祖宗他们已经都体悟到了,以至于是各个不同的民族,他们的先知都体会到了。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叫:“英雄所见略同。”

  “首孝弟”

  “首孝弟”,这个家规最重要是成就一个人的德行。那德行最重要的是要先扎孝道跟友爱兄弟、尊重长辈的根基。其实扎根非常重要,我们看到一棵树,它根扎得牢,它就能够吸收水分、吸收养分,很自然地它就可以开花结果。可是它的根基假如扎不牢,外在的风雨一大,它可能连根就拔起了。所以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假如不牢,一出社会,外面的诱惑一来,很可能就一失足成千古恨。而要扎德行的根,我们又要想了,那德的根又在哪里哪?德是一个人家业、事业的根,德的源头又在哪?这在《孝经》当中夫子讲出来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所以德行的源头在孝道,而且孝心开了,百善皆开。他对父母有爱心,时时就会看到父母的需要,紧接着会看到所有人的需要,因为他的那份孝心内化了,他就是用对父母的心去对待其他人,他对父母恭敬了,那他对其他的人也懂得恭敬。所以很多的心境,包含忍耐的心、设身处地的心、谨慎的态度,因为他怕自己的行为侮辱了父母,所以他谨慎的心境都是从对父母的孝当中很自然延伸出来的,所以“首孝”。

  还有“悌”,他对待兄弟姐妹都懂得去友爱,他自然而然出了社会也会去友爱他人。

  “次谨信”

  再来“次谨信”,他对自己懂得自我要求,对自己的言语行为都懂得谨慎、不放纵自己的习气,而且讲话都懂得守信用。其实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人没有了信用,没有办法在人群当中立足。所以一个人没有信用不能在家、在人群立足,一个企业没有信用,它就没有办法在社会当中立足,甚至一个国家没有信用,它就没有办法在世界当中立足。

  “泛爱众”

  自我要求了以后,又懂得去爱护他人,“泛爱众”,这个是《弟子规》第五个重点“泛爱众”。

  “亲仁”

  第六个重点“而亲仁”,一个人道德学问要提升,要不断努力、不断去亲近有学问的人。这个“亲仁”当然不单只是有学问的人,有智能的经典也等于亲近仁德之人,而且我们的圣贤人也说过一句话:“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人假如三天不读圣贤书,很多坏习惯、情绪、脾气都上来了。所以熏习经典,就教有德行的人不能懈怠,要时时能够就教于他们。

  “余力学文”

  最后提到“余力学文”,其中谈到很多正确态度。

  ○《弟子规·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

  我们现在就这七个纲领,《弟子规》就有很详细的教导,关于如何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我们看到“入则孝”,第一句话就是“父母呼,应勿缓”。其实我在小学教书,看到这一句的时候,就对照了一下现在家庭的状况。父母一喊:“小明啊”,那孩子是怎么应的呢?孩子可能很不耐烦的,“干什么?我在看电视”。所以虽然只是孩子很不耐烦回应的一句话,但是我们从他的心境看出来,他对父母没有恭敬的心。那就麻烦了,对父母不恭敬,那他就不可能恭敬其他的人。那我们想想:一个人对父母、对他人没有恭敬,他怎么去经营他的事业呢?所有事情要成功,必须要众人的力量,而他不懂得尊敬别人,就不可能跟人家团结在一起了。

  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孩子恭敬的根基扎好。结果现在倒了,现在变成“儿子呼,应勿缓”,现在孙子、儿子一讲“我要喝水”,爷爷奶奶马上恭恭敬敬地“来,孙子慢慢喝,别呛着了”。这个孝道就颠倒过来了,所以下一代就变得根本没有尊敬心。所以生活的细节要很谨慎,因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长他的善心,长他的恭敬心、孝心。这些他都没做到,你说“没关系呀,他不学《弟子规》,以后再学”,以后来不及了,他现在不学就学到不对的了。他不学恭敬,他就不恭敬了;他不赶快学孝顺,他就不孝顺了。人哪有可能每一天不吸收、不学习呢?你不给他好的,他就会学到坏的了。所以好的要赶快让他学。

  “父母命,行勿懒”

  包含“父母命,行勿懒”,父母交代、命令的事情,他很有责任心去完成,绝对不会拖拖拉拉。他养成这个习惯了,以后到学校,老师交代的他都不会拖拖拉拉;以后到公司去,领导交代的,他很有责任心,赶快把它完成,甚至于他的心境是:就怕拖得太久,让父母多担心,让领导多担心,责任心从这里养起来的。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的教诲他很恭敬去听。其实一个人能懂得受教,听进父母、听进一些有智慧、有经验人的话,这个人有大福,他可以少走很多人生的弯路。假如不听了,没有受教的态度,就像我们一句老话讲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责,须顺承”,我们有错误了,父母责罚,都是希望我们记住这个教训,我们恭恭敬敬地接受父母的责罚跟指导,而且很恭敬地接受,生怕父母又更生气,“父母,您就打吧,您就责罚吧,是儿子不对,惹您们生气了”。

  我们看到刚刚讲了四句话,假如学生、孩子真的做到了这四句话,他的整个气质就不一样了。他的恭敬、他懂得受教的心就变化了他的气质。

  “冬则温,夏则凊”

  下一句“冬则温,夏则凊”,现在很多家长他反映就是:孩子很懒惰,孩子很自私。都会反映这些情况。那师长常常会提醒我们,很多的结果都是有原因的,觉悟的人不在不好的结果打转,他会去把原因找出来,进而去把问题给解决掉。所以孩子自私自利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引导他从小替父母、替他人着想,那他就没有学到为人着想,也没有学到一份责任。所以古代在教孩子,从小就是早上起来洒扫庭除,每个孩子都要做,每个人都有他对家的一个本分。现在不一样了,一个人一二十岁连衣服都不会洗,全部人家帮他服务好,那他对家就不觉得哪一件事是我需要做的,那他的责任心就无从培养起了。

  所以“冬则温,夏则凊”,他懂得去看到父母生活当中的需要:父母会不会太冷,父母会不会太热?当他能体恤父母的时候,他就从这一句话会转变成不只关心父母的冷热了,他会在想父母会不会饿、会不会渴,父母最近的心情会不会难受?他会去体恤父母物质上的需要,以至于精神上的需要。

  有一个小女孩,她住在北京,北京的冬天还是挺冷的,她学了以后,真的去暖那个被窝。这个小女孩才六岁,假如你是父母让不让她暖被窝?那个妈妈一开始有点心疼:哇,那么冰,有点不想让她暖。心里一想,孩子这么难得的孝心,我们当父母的应该要成全孩子的孝心、德行,就让孩子去暖了。这个小女孩把母亲的床温暖了以后,她就回到自己的床上睡了。结果母亲就跟她说了:“很冷吧”,她说“不冷,因为我在妈妈的被窝里面,我只要想到妈妈待会儿要睡在这里,我就觉得心里有一股暖流流到我的全身。不只在暖母亲被窝的时候,这个热充满了我整个身体,等我在暖自己的被窝的时候,这个热还持续着”。所以这个小女孩讲了一句话:“原来孝心是暖洋洋的,是火热火热的”。她自己力行以后就有所感触、感悟了。

  “晨则省,昏则定”

  《弟子规》下一句:“晨则省,昏则定”,你看在家里面的时候,“晨昏定省”让父母不担心。早上起来去问安了,父母一看“欸,睡得还挺好”。

  “出必告,反必面”

  回来的时候马上跟父母报告,父母才安心:哦,这个孩子下课了,这个孩子下班了。养成习惯,让身边的亲人都了解我们的行踪,不用替我们担忧、受怕。所以有一些孩子他没有养成习惯,去哪了都没有告诉父母,有时候父母急得很难受,以至于这个习惯养成了,以后到了企业、团体里面去,一定都不会告诉行踪:“我已经到哪里了,谁替我工作……”,会临时让自己的团体找不到人,然后误了大事。所以那个习惯都是从这里养成的。“出必告,反必面”,都是这样的态度。

  “居有常,业无变”

  “居有常,业无变”,生活都有规律。生活一没有规律,身体就会受损。你看现在有很多的孩子,一到了礼拜五晚上,礼拜六、礼拜天放假了,他就看电视看到半夜,隔天又睡到快中午,身体都搞砸了。以至于礼拜一要上课的时候无精打采的。因为两天生活很乱,身体都搞坏了,所以生活要很有序。

  “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

  下一句“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这一句是指孩子不会放纵自己的意思,会多请教父母,多请教长辈。所以养成这个习惯的孩子不会擅自作主张,而且很多事情只要跟安全相关的,他不会擅自去做,他会请教父母,不然出事了,父母会很伤心。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再来“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孩子对东西,他不会占为己有,而养成一个贪心。他会有东西了先给父母吃,先给亲人吃。

  “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好,力为具”,父母希望他学好,希望他做好,他很认真地去完成,就希望父母能够欢喜。其实假如“亲所好”的态度养成了,这个孩子学习你不用担心了,这个孩子以后工作,你也不用担忧了。他一定会自己把它做好。以至于他组家庭了,他会好好地把夫妻关系处好,把家庭经营好,因为他怕父母多担忧。

  “亲所恶,谨为去”

  “亲所恶,谨为去”父母觉得他有哪些坏习惯,他会赶快用心地去把它改正过来,有这一份态度,他面对老师,面对他的领导,他也懂得“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

  “身有伤,贻亲忧”,他了解到自己身体受损了,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父母。

  我记忆当中,自己感冒发烧了,在整个夜晚常常都看到母亲、父亲的身影,不知一整夜都起来多少次。因为我们所有教学的老师都是谈自己的感受,所以那些小学的小朋友他们心里都很单纯,而老师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孩子听了都很能触动他的心灵,尤其这些小朋友一听到是老师小时候的事,一听到老师的事,那个耳朵都会变得很大。我自己就回想到父亲的大手,不知道一夜里面触摸了我的额头多少次,最后一次都可以感觉到父母摸着我们的额头,判断已经退烧了,当下可以感觉到父亲松了一口气,才安心地回去睡觉。所以人一体会到父母这么担忧我们的身体,他就懂得要谨慎身体的健康,他吃东西啊,他开车啊,他做什么事都会注意安全问题。

  “德有伤,贻亲羞”

  “德有伤,贻亲羞”,德行有损伤了,会侮辱父母,他那一份羞耻心就在力行这一句经句中养成。养成羞耻心以后,他去学校读书,他怕自己的行为侮辱了自己的学校;他到公司去服务了,他对公司有羞耻心:我不能以行为羞辱了我的单位。就好像我是一个小学的老师,我做不好了,我就把所有的老师都给侮辱了。相同的,我们现在学习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学好,那就把所有学习传统文化的人都侮辱了。所以孩子真正形成一种“德有伤,贻亲羞”的心境,他有羞耻心以后,德行可以成圣成贤,做人做事都能以大局为重。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下一句“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我们圣贤人的教导,纵使父母可能情绪比较大对我们,但我们还是体恤父母长期的养育之恩,而且很可能也是恨铁不成钢,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依然孝敬我们的父母,才能显出我们的贤德。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很多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说儒家这么强调孝道,有没有愚孝?其实读了这一句话就知道没有愚孝,因为父母有过失的时候,我们也要劝解父母,因为我们希望父母的德行越来越好,所以“亲有过,谏使更”——劝谏。

  这一句话讲得非常地仔细,劝应该用什么样的心境,什么样的态度,而且还要抓住什么样的时间去劝?所以劝人也是学问。我们回想看看,我们劝人劝十次成功几次?假如都没有成功,那这个时候也不能怪别人不接受啊,因为老祖宗教诲当中有一句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大家有没有劝人劝到“我都为你好,不接受拉倒,不管你了”。假如我们劝一个亲人,劝到最后翻脸了:“不理你了”。那我们劝人的心一定是假的,真心就不会变嘛!哪有劝一次就翻脸的,那个就不是真心,会变的是假的。那我们为什么生气?因为他不听我的,我就很生气,其实那是我们控制人的欲念在作祟了,不是他让我生气,是我自己的心态不对了。所以那一颗心存是利益父母、利益对方的心,这个时候就能够“怡吾色”,这个表情就很温和,声音很温柔,“柔吾声”,这一份态度,对方就比较能接受了。而且劝的时候还要挑他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去劝,你看体贴入微啊:“悦”是他高兴的时候;“复”是不厌其烦的劝他,“号泣随,挞无怨”,纵使父母、纵使亲人不能理解,甚至还骂我们,我们也没有任何的怨言。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接着“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其实我们看到整个“入则孝”都是体贴父母的生活需要,都是父母生病了懂得去照顾、关怀。其实我们看到了社会不管从事哪一个行业,他的本质就是服务人群,而他服务人的心境什么时候养成的?其实就是在对父母的时候养成的。他那种设身处地,那种时时能观察到别人的需要在哪,进而去服务。所以一个孩子以后能不能把事业做好,不用等到他二十几岁看,从他有没有落实“冬则温,夏则凊”,有没有落实“亲所好,力为具”,有没有落实“亲有疾,药先尝”,这是体贴入微啊,所以确实这些经句都做到了,这个孩子不管做哪一个行业一定会做得好。可是他假如在家都不关心父母,你说他拿个博士出去了,他能服务好人吗?那就不容易了。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三年,常悲咽”,纵使父母离开了,都还时时缅怀父母,这个人就非常地厚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而且还常常祭祀父母,每一年去祭祀,“祭尽诚”。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事死者,如事生”,父母虽然已经离去了,但是能时时想到父母的教诲,然后也想到父母曾经对自己的期许,要把这个家道好好承传下去。

  我们曾经跟海南省监狱系统的领导做了很多的交流,大家也看了《迟来的爱》的片子。其实假如整个社会是一个家,那所有这些犯错的人,他就是我们家庭里面没有学好的兄弟姐妹,所以他们是需要我们去帮助的。所以应该是整个社会都要用心地把这些犯错的人,把他们带好,把他们教好,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安定。假如这个服刑人员都不回头,犯罪率一直上去,那我们再有钱再有地位,也不会有幸福的日子。而这些服刑人员就是读了《弟子规》里面的“德有伤,贻亲羞”,他觉得太对不起他的父母了,人的那个善念引发出来。

  不然他们还没有学《弟子规》以前,他们关在监狱里面,你问他:“你为什么进监狱?”他说:“被警察抓的”,“那你为什么被警察抓?”“倒霉”。他有没有承认错误?没有。有一个关了几年出来以后,问他说:“你在里面学到什么?”,“学到下一次我偷东西的时候,只要再多快六秒钟,我就不会被抓进去了。”

  他没有羞耻心,关再久他还是不觉得他错。所以这个服刑人员本来还没学以前,母亲来了,看到他穿着囚服,忍不住眼泪就掉下来了。他看到他母亲哭,不只没有难受,马上骂他妈妈:“哭什么哭?我还没死,我死后你再哭”。把他妈妈惊吓得眼泪都不敢再流了。结果学完《弟子规》良心发现,他母亲一来,“扑通”就跪下去给他母亲认错了。很多服刑人员学了孝道以后,就努力的改善自己,希望减刑早点出去尽孝道。所以海南省监狱系统的经验,可以提供各个国家民族来做参考。他们从一个监区开始做,以身作则做,到最后整个监狱,最后到整个省的监狱推动。现在已经是整个中国司法部发布了这个经验,让各省可以学习。所以“入则孝”在家里面形成这个孝心、善心。

  ○《弟子规·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出则悌”,就是能够兄弟友爱,又能尊重长辈,所以这个“出则弟”中“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这一份友爱兄弟也从孝心延伸出来,我们兄弟和睦了,父母最欢喜、最高兴。

  “财物轻,怨何生”

  而且兄弟相处最容易发生冲突就是钱的问题,或者言语冲突。所以《弟子规》这一句就解决了大半家人之间的冲突问题。“财物轻,怨何生”,一个人有孝心,有兄弟的这一份情义,他会轻利、轻财,重道义。那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今天你交朋友,或者是你要找生意伙伴,您要找唯利是图的人,还是重义轻利的人?那我想,比较有理智都要找重义轻利的人来做长期的合作伙伴。

  “言语忍,忿自泯”

  下一句是“言语忍,忿自泯”,能够忍住脾气呀,很多大事就化了,小事就化无事了。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包含这些生活的细节:吃东西的时候,走路的时候,都提起一份尊重长者、尊重兄长,“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长呼人,即代叫”,长辈来找人了,马上“叔叔,您请坐,喝杯茶,我去帮你叫”。“人不在,己即到”,找不到人了,自己马上回来“很抱歉,我没找到我叔叔,您有什么事情要交代吗?您告诉我,我把它记下来,回来我马上告诉我叔叔打电话跟您联络”。你看孩子在应对进退当中,怎么样处理事情,他就学会了。

  “称尊长,勿呼名”

  “称尊长,勿呼名”,称呼长辈很恭敬,不会直呼尊长的名字。我从小都叫我两个姐姐,都叫大姐、二姐,那个“大姐”叫着叫着就很亲啊。所以我一听人家叫自己姐姐、哥哥的名字,我就浑身不自在,很难受,从称呼当中形成一种恭敬的态度。

  “对尊长,勿见能”

  “对尊长,勿见能”,在长辈面前懂得谦退,不会炫耀自己。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路遇长,疾趋揖”在路上看到长辈了,赶快趋上前去问好,长辈没有什么事了,自己再离开。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骑下马,乘下车”,刚好坐在车上了,看到长辈,比方说骑着脚踏车,看到长辈了,先停下来,给长辈问个好,不然你看一个人,比方说像古代坐在马背上这么高,然后对着长辈说:“叔叔您好!”,从高处看长者,感觉上怎么样?就不恭敬了。所以祖先教导晚辈,都从细微之处长养我们的善心。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就好像今天一个爸爸站在旁边,爸爸对着孩子讲话,我们有没有可能这样看爸爸(自己坐着,爸爸站着),那很不习惯啊。爸爸一来,很自然地就站起来“爸,您坐”。所以“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尊长前,声要低”,在长辈面前声音自然就低了,不会高声喧哗去吵到长辈谈话,甚至去吵到长辈的安宁睡觉,不可能。

  “低不闻,却非宜”,当然跟长辈讲话的时候,也不能声音太小,长辈都听不清楚,适中很重要。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进必趋,退必迟”,长辈叫的时候,赶快趋向前去,长辈没事了,慢慢缓缓的离开。“问起对,视勿移”,问我们一些事的时候,眼睛要很专注地听着长辈说的话,不能东张西望,这就对长辈不恭敬。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再把对长者恭敬的态度,推衍到对一切人,所以“事诸父,如事父”,对待叔叔伯伯,对待他人的父母也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事诸兄,如事兄”,对待别人的兄长也跟自己的兄长一样的态度。所以孝悌形成了,跟人相处一定融洽。现在人都说人际关系很重要,其实从小就扎好了,绝对不是说到了二十几岁了,要出去跟人做生意了,才说“好,我赶快去上几节人际关系课”,然后就养成了,那也是不可能。

  ○《弟子规·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第三个部分“谨”,就是生活的很多细节,好的生活习惯。自己的行为都是循规蹈矩,一个人都没规矩了,走到哪都给人家添乱,更谈不上去利益他人,利益自己的企业团体了。所以好的习惯从早起开始,“朝起早,夜眠迟”珍惜时光很重要,因为假如不珍惜时光了,很可能浪费时间最后一事无成。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而且要落实在对自己讲求卫生,尊重自己同时也是尊重别人。所以“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冠必正,纽必结”,自己很端庄。其实我们不要小看,一个人时时站在人群之前,他都会先看看这个帽子有没有戴好,这个纽扣有没有扣好,他能细微到这些细节,他就会变得很细心,观察能力特别好,不会很粗线条,不会做事慌慌张张的。随时要跟人讲话以前,稍微看一下衣服有没有扣好,他就不常会出洋相。常出洋相的话,人家就会轻视我们,“你看这个人习惯这么差”。所以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尊重。

  因为我有一次在海南的时候,刚好坐摩托车赶去讲课。因为坐摩托车风吹得特别大,结果到了以后,我没想到“冠必正,纽必结”,我就直接上讲台去讲了。讲了两个小时下来,松了一口气,走进化妆室看到一只公鸡。所以你看很重要,要“冠必正,纽必结”,不然自己变公鸡都不知道,头发都翘起来了。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置冠服,有定位”,放东西都很有规矩不会乱,一个人东西都放不好,一乱了,乱的时候连自己都打理不好,怎么去治理更重要的事情。所以这一些虽然是生活细节,但是都影响着我们做事的能力,影响着我们往后事业的成败。

  有一个小朋友他家里乱七八糟的,有一个叔叔来了“哎呀,你东西怎么都乱放啊,地也不扫”。这个小朋友说:“我的手是拿来扫天下的,不是拿来扫地的”。结果那个叔叔说:“你一个屋子都扫不了,你还能扫天下吗?”所以一个人连房间都乱七八糟了,他还能去管理企业?那不可能的。所以一个人的管理能力都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所以我们能够从小让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学生把这些习惯都扎下去,他的人生立于不败之地了。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衣贵洁,不贵华”,他穿着讲求整齐,但是不会虚荣、不会浮华。一个人一染上虚荣心,赚再多钱都不够花。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对饮食,勿拣择”,他从小就知道饮食要节制,要有度,不要伤了身体。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很多的事故做出一些一辈子后悔的事,或者是车祸伤到别人,都因为喝酒的很多,从小就能养成这些好的习惯不会酗酒。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他的举止都非常的有礼貌,走路都不疾不徐的。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他举止端庄,脚不会跨到椅子上面去,站都有站相,不会歪一边。其实你看一个人站得很正,他正气就上来,一个人歪歪的,你就觉得他很心不在焉,甚至于会得脊椎侧弯。所以假如这些好习惯不养成,以后身体出状况了,还花很多医药费,所以学《弟子规》还可以省很多医药费。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缓揭帘,勿有声”,他什么动作都比较柔软,不会慌张。“宽转弯,勿触棱”,他转弯的时候都缓慢,不要撞到什么又流血,又伤到骨头什么的。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执虚器,如执盈”,他在每一个动作当中都在学习谨慎的态度,往往我们很多情况出事了,都是掉以轻心的时候,所以他从端东西都形成这个谨慎的态度。

  “入虚室,如有人”,纵使进到没有人的地方,也像有人一样的,那份谨慎的态度不会看到没人了,他就很随便。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事勿忙,忙多错”,做事不慌张。

  “勿畏难,勿轻略”,这个都是做事的态度,不怕困难。中国有一句话:“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且做事不轻率。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斗闹场,绝勿近”,会污染自己的地方很警觉,绝对不去。“邪僻事,绝勿问”,人家事事非非的事不会好管闲事去打听。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将入门,问孰存”,要到人家家里面去了,都一定先“有人在吗?”绝对不会私自走进人家的家,走进人家的办公室。

  “将上堂,声必扬”,让里面的人知道我们来了。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人家问我们的名字,据实以答。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须明求”,用人家的东西都要先打招呼。不打招呼了,就变成偷人家的东西了。所以给孩子讲,他一看到偷就很谨慎了,他马上说:“不要做小偷”,以后动人家东西都会问。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而且借人家的东西都很有规矩,“及时还”,绝对不会拖欠。“后有急,借不难”。

  ○《弟子规·信》

  紧接着这个“信”都是言语的信用。下午的时候我们听到李总裁,其实他的成功就是他很讲诚信。而且李总的成功也是做到《弟子规》上讲的“亲所好,力为具”,他这个“亲”是什么?是国家民族。他觉得国家民族需要,他创办企业振兴自己的民族。他那颗心不只是对父母,对国家民族——母亲啊,他都让她感到光荣。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言语的这些态度,《弟子规》都有教。言语要诚恳,不可以奸诈。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言语要正直,不可以耍小聪明。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而且一些脏话不可以说。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见的事情,没有见到真相不可以乱传,不然你传错了,到时候都误导别人,甚至于造成人与人的误解就不好了。

  “知未的”道理还没有明白以前,不可以乱讲,不然给人思想观念误导就不妥。

  “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

  事情不妥当,不轻易承诺别人。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讲话的时候,一字一句讲得清清楚楚,平缓。不可以讲太急。

  太急了人家都听不清楚,甚至于他有心脏病,你讲太快,他心脏病爆发起来。“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人家在那里谈是非的时候,跟我没关系,不要陷入人家的是非里面,自己懂得走开。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家的善就懂得去效法,纵使离他很远,但很有志气,我好好努力还可以赶上。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见到人家的不善反省自己,也不去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只是提醒自己:这个恶人也在提醒我要改正我的缺点。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很有志气在道德学问当中。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不会因为衣服不是名牌就很难过。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而且闻到别人的批评很生气,闻到别人称赞就很高兴,这个时候感来的朋友都是一些阿谀谄媚的。损友来了,正直的朋友就走了。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可是我们能闻到称赞马上很惶恐,“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是所有团体的功劳”,会让功劳给大众;而听到自己的过失很高兴“谢谢你提醒我”,很多正直的朋友就会接近了。所以一个孩子能不能有很多好朋友到他身边来,就从他能不能听别人劝的态度感召来的。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无心之过懂得承认。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过能改,归于无”;但是假如错了还掩饰,就错上加错。所以很多孩子学了之后,本来以前,长辈一指出他的问题,他马上找一大堆借口,现在都是马上“我错了,我改过来”。

  ○《弟子规·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自己谨言慎行以后,进而对待别人都是懂得去爱护。“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都是生长在同一个地球当中,而且不嫉妒别人。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行高者,名自高”,他的德行很好,所以人家尊重他。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他的才能很好,人家佩服。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己有能”,我们有的经验智慧不自私,懂得跟人分享,懂得去利益人。“己有能,勿自私”,量大福大,所以爱他人,不吃亏,“爱人者,人恒爱之”,从小就要让孩子有这种处世的态度。“人所能,勿轻訾”,别人好的能力不嫉妒,甚至于就像刚刚前面的经句讲的“见人善,即思齐”。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不会谄媚有钱人,对贫穷的人不会骄傲,因为他懂得去爱人,他会觉得说:“我这个态度会不会让他难受”,一骄傲了就会让人很难受了。

  “勿厌故,勿喜新”,一个人假如喜新厌旧就让人家很难受,就不厚道了,所以他珍惜老朋友。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不闲,勿事搅”,跟人相处的时候,都能观察他现在方不方便。不是说自己想跟他讲话,就不分三七二十一,他正跟人家谈话,马上给话插进去了,这就很没礼貌。

  “人不安,勿话扰”,看到他现在心情比较难受,让他先休息一下,不要去打扰他。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人有短,切莫揭”,给人留颜面,不让人难受,人家有短处不去扬人家的短处。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而懂得道人家的好。“道人善”,所有人听到这些善行,都起而效法。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但是假如扬人家的恶,很可能对方会记恨我们,到时候都找我们麻烦,这样就不好。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而跟自己的家人、同学、朋友都懂得互相规劝,互相成就德行。假如不懂规劝别人,就不是爱护他了,看他的坏习惯还让他去,那就没有尽到我们本分了。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跟人相处,在取东西的时候,绝对不贪心。让别人多拿一点,自己少一点,都不计较。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将加人”,我们要对别人做的事情,要先反省我愿不愿意别人这样对我。假如我不愿意了,那我也不应该这样去对别人。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然后与人相处,时时记住别人的恩德:“恩欲报”。与人相处,所有的不高兴都不放在心上,度量很大:“怨欲忘”。恩德要常常去回报。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而且对待自己的下属,对待自己的仆人很宽厚、很仁慈。其实这样去对待下属,后福无穷,这个就是我们说的“福田心耕”,时时为下属着想,这很有仁爱心。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与人相处不强压别人,“势服人”,人家“心不然”;用道理好好沟通,人家才能接受。

  ○《弟子规·亲仁》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这部分是讲亲近仁德之人。我们刚刚也跟大家提过了,这里讲到只有时时亲近仁德的人,亲近经典,德行才可以“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假如不亲近这些有德行的人,又交了一些不好的朋友,那自己就沾染很多习性,就会越来越糟糕了。

  ○《弟子规·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最后“余力学文”,还提到学习的重要态度。前面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学了以后一定要去落实。所以刚刚长老提到理论怎么结合实际,其实有这种学了就去做的态度,就没有所谓理论跟实际的差距了。所以假如不去力行只是学习这些道理,到最后长了自己浮华,觉得自己懂很多,其实都做不出来。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可是假如只是去做,都没有学习古圣先贤的经验,可能就顺着自己的错误想法去做了,那就徒劳无功了,就“任己见,昧理真”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后来又提到整个读书要专注,“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都要专注。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而且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方读此,勿慕彼”,其实一个孩子假如读书的时候很专注,他以后做事也专注,他不会东摸摸这件事,过五分钟又西摸摸那件事,最后都不专注,哪一件事都做不好。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宽为限,紧用功”,他读书都有一个计划,我多久要把这本书读完,定一个期限,然后每天持续地努力。他读书的习惯形成了,以后做事情也懂得“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

\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而且他懂得常常请教别人,一有疑,他随身带个纸、带个簿子记下来,“就人问,求确义”,每天都把不懂的搞懂,那就真的“德日进,过日少”了。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自己读书的环境都整理得很好,“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以至于自己在磨墨都是很端正的,写字都写得工整。因为假如人的字乱七八糟的,其实心也病了,心也已经很杂乱了。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列典籍,有定处”,其实我们看到现在在公司里面的档案管理都跟这一句是相应的,假如我们孩子们从小都养成这些生活习惯,他去工作了,人家一看他的举止动作,“这个有家教,这个人有很好的生活能力”,那就更受到上司的提拔了。

  “读看毕,还原处”,物有定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他对书本爱惜,一有坏了,他把它修补好。恭敬书本也是恭敬圣贤。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而且“非圣书,屏勿视”,不好的书籍他不看,保护好自己的善心,自己的清净心。因为看了这些不好的东西,“蔽聪明”,坏了自己的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时时期许自己只要肯努力,自己也可以成圣成贤。

  好,那简略地跟大家介绍一下《弟子规》。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蔡老师用这么简短、这么容易明白的言语跟我们把《弟子规》从头到尾开解了一遍。每一件事情看起来都很平凡,可是不平凡的是我们可以非常认真地把这些平凡的事,每一件都认真地做到。

  在中国有一位思想家叫王阳明,王阳明先生一生所倡导的一个学说叫:“知行合一”。有一天他的学生问他:“老师,知行可能是不一样的,怎么您会说知跟行合一的呢?”那老师就问他说:“你怎么觉得知跟行是不一样的呢?”这位学生就说到:“我知道孝顺父母很好,可是我在家里做不到。”老师就告诉他说:“你做不到是因为你没有真知”。做不到就是不知。

  所以德行教育不是知识教育,因此虽然我们看到《弟子规》每一句都这么简单,但是我们是否真正地做到?而且刚刚蔡老师提醒我们:要真正地去落实《弟子规》,最重要的是每一天都要学习,每一天都要提醒,每一天都要拿圣贤的经典来对照自己,做一天的好人也许很容易,可是要做一辈子的好人却是不简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